胡國濤
(河南省洛陽市汝陽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河南 汝陽 471200)
近年來,汝陽縣D 村堅持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基層、打基礎、善治理的重要抓手,積極探索創新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有效解決了村級黨組織“無錢辦事”的難題,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逐步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社會治理目標,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忠實踐行者。為總結推廣該村治理經驗,2 月18 日,調研組一行通過座談走訪、查閱資料、現場查看等形式,對該村進行實地調研,形成如下報告:
D 村位于鎮政府東0.5 公里處,村域總面積5.5 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700 畝,林地面積500 畝。全村轄2 個自然村23 個村民組,共有村民1076戶4843人。村黨組織機構健全,村“兩委”及監委會共9 人,村民組長23 人。全村黨員共80 名。2019 年,村集體經濟達200 余萬元。
一是發揮優勢,持續壯大養殖產業。內挖優勢,外借“東風”。該村農作物種植以小麥、玉米為主,每年產生大量秸稈,禁燒壓力比較大,村干部因地制宜利用本村群眾擁有牛羊養殖技術這一優勢,大力發展牛羊養殖產業,即增加了村集體收入,還有效解決了秸稈禁燒難題。同時,該村積極爭取省級集體經濟試點項目資金147.4 萬元,修建占地32 畝、棚舍面積達4800平方米的牛羊養殖場和2 個青貯池。自投產以來,已出售成品肉牛380 頭,羊310 只,盈利一百余萬元。在此基礎上,村里還成立了專門的養殖專業合作社,直接與市場對接,實現養殖規模不斷壯大,凈利潤不斷提高,基本形成穩定的產業鏈。
二是流轉土地,大力發展高效農業。全村耕地2700 畝,人均不足0.6 畝。個體經營,成本高、收益低,另一方面村內青壯年外出務工較多、土地撂荒嚴重,且農忙季節在家務農的老年人常因體力不足等因素,致使秸稈不能及時運至養殖場而造成資源浪費。為此,2018 年,村里改變傳統土地經營模式,以每年每畝地補償700 斤小麥的方式從群眾手中流轉土地,經過一年的嘗試,讓廣大群眾感受到土地流轉的“甜頭”。2019 年,全村近2000畝土地實現全部流轉,打破戶與戶耕地之間的邊界,變“戶家經營”為“小組經營”。連片大面積種植,幫助該村順利實現農業機械化,極大的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出比。土地流轉后,解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農忙時村集體還可以依托這部分勞動力,搶種、搶收、搶運秸稈,生產效率進一步提升。目前,D 村依靠秸稈做牛羊飼料青貯,為養殖場進一步擴大規模打下了基礎;牛羊產生的糞便經過簡單加工制成有機肥通過返田,改良了土壤結構,為發展綠色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是科學謀劃,激發干群創業熱情。該村先后成立了種植專業合作社、養殖專業合作社、眾誠農機專業合作社,不同專業合作社分別交給不同人管理;全村流轉的土地以組為單位由專人集中統一管理。通過“四議兩公開”工作法,簽訂年度目標合同,超額完成目標的給予獎勵,達不到預定目標的由本人出錢予以彌補。隨著種植業結構調整,該村種植模式不斷優化,群眾基本實現了“四季有活干、月月有收入”。
四是公平公正,全力確保民心穩定。該村嚴格遵守村賬鎮管,同時堅持組賬村管。通過‘四議兩公開’,村里選出了由離任村干部、黨員、組長組成的理財小組。村里開支時,村委先申請,監委會審核,最后經理財小組復核無意見后才能到鎮財政所報賬。組里每過一段時間都要開小組會,組長針對每一筆開支都要向群眾予以說明。每個季度村賬組賬都要張貼公示,接受全體群眾監督”。連續多年來該村都實現了“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
五是強村帶弱村,攜手共走致富路。D 村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不忘帶領周邊村共同致富。每年秸稈回收旺季,十里八村的群眾都把秸稈送到D 村養殖場,其中附近村一名貧困群眾單秸稈清運一項一天就收入400 余元。今年,D 村計劃擴大養殖規模,由于前期效益可觀,周邊村都計劃把集體經濟資金投入D 村養殖場,真正實現“強村”帶“弱村”共同致富的目標。
不忘初心為民謀利,發展成果惠及村民。該村堅持把集體經濟收入花在刀刃上,突出民生福祉。通過調研走訪,我們了解到D 村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蛋糕”,大力實施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增強農村基層組織服務能力,不斷提高群眾幸福感。
村容村貌換新顏。該村已實現戶戶通水泥路,村莊得到綠化,田間道路和渠道全部硬化。
老有所居、老有所養。2015 年建起占地面積2.6 畝,建筑面積1372 平方米的老年幸福院,共有住室24 間。每間住室均配備有衛生間、廚房廚具、床、衣柜、桌凳等生活必需品,免費為60 歲以上的空巢和孤寡老人提供居住,確保“老有所住”;娛樂室有電視、活動室有棋牌,確保“老有所樂”。此外,每年為全村65 歲以上老人每月發放150 元至530 元不等的生活補貼和醫療補貼。
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率先實現了幼兒免費入園,并對考上高中、專科、本科、研究生的學生分別發放1000、2000、3000、5000 的獎學金;關心在本村教師,提高福利待遇,每月發放生活補貼150 元,年底對優秀老師表彰。
傳承好家風,弘揚正能量。建成占地120 平方米的以“家和萬事興”為主題的家風家訓館,傳播好的家風,帶動好的民風。通過黨員干部示范帶動,評選先進人物,樹立良好的家風。近30 年來,堅持開展“好婆婆、好媳婦、好妯娌”評選活動,同時積極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優秀教師、優秀學生、優秀黨員等評選活動,對評選的先進典型給予物質獎勵,廣泛宣傳他們的典型事跡,帶動大家學先進、敬先進、做先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