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禮華,陳陽琴
(1.貴州省福泉市農業技術推廣站,貴州 福泉 550500;2.貴州省福泉市農村事務服務中心,貴州 福泉 550500)
玉米異跗螢葉甲[Apophylia flavovirens (Fairmaire)]別名玉米旋心蟲、黃米蟲、鉆心蟲,屬鞘翅目(Coleoptera)葉甲科(Chrysomeloidea)。主要為害玉米、谷子、薄荷、紫蘇等植物。國外分布于朝鮮、越南;國內分布北起吉林(遼源),南抵臺灣、海南及廣東、廣西南緣,東接朝鮮北境并臨海岸,西面沿河北、山西西斜,到達四川,再向西延至西藏的墨脫。筆者將玉米異跗螢葉的識別與綜合防治技術進行了總結。
體長5~7mm,頭黑褐色,復眼發達黑色,觸角11 節絲狀,基部4 節黃褐色,余黑褐色。前胸暗黃褐色,前緣色較濃,上生小刻點,無黑色斑紋。鞘翅翠綠色,具光澤。足暗黃色。腹部褐色。全體密生褐色細毛。
長約0.8mm,橢圓形,表面光滑,黃色。
末齡幼蟲體長12mm,體黃色,11 節,頭褐色,每節體背具黑褐色斑點排列,中間的斑較大,兩側生2 小斑,斑上有剛毛,尾部半橢圓形或扁平狀,背面中部凹下,黃褐色,上生細毛。
裸蛹,長6 mm,黃色。
玉米異跗螢葉在山西年生1 代,以卵在土中越冬。
翌年6 月中下旬幼蟲開始為害,7 月上中旬進入為害盛期。幼蟲有轉株為害習性,09:00~17:00 進行轉株為害,7 月中旬后幼蟲不再轉株,7 月中下旬幼蟲老熟,在土中1~2 m 處作土繭化蛹。蛹期4~7 d,7 月下旬成蟲陸續羽化。
喜在田間野薊上取食。
有轉株為害習性,每天09:00~17:00 進行轉株為害,白天多在植株內為害,7 月中旬后幼蟲不再轉株,多在一株內為害,一般每株有蟲1~6 條,老熟后作土繭化蛹。
玉米異跗螢葉甲成蟲、幼蟲均可為害。幼蟲從靠近地面的莖部或地下莖基部鉆入,造成幼苗枯萎或死亡。成蟲為害玉米,啃食葉肉,只留表皮,少量將葉片咬成孔洞。
以農業防治為基礎,生物防治相結合,化學防治為輔。
加強土肥水管理,清除枯枝落葉,可減少蟲源;早晚人工捕捉,可減少害蟲基數。
保護和利用天敵,常見的天敵昆蟲有瓢蟲類、蜘蛛類,對蟲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這是最直接、最見效的防治手段之一,可選用的藥劑有吡蟲啉、溴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殺螟松、毒死蜱等。播前用50%辛硫磷乳油以種子重量的0.3%的藥劑拌種,晾干后再播種。當百株有蟲30 頭以上,可在玉米心葉噴藥進行化學防治,或用2.5%敵百蟲粉劑1~1.5 kg,拌細土20 kg。幼蟲為害初期順壟撒在玉米根部周圍殺傷轉移為害的幼蟲。可依據使用時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藥劑,并注意藥劑的輪換使用。常用的化學藥劑的使用方法、藥效等如下:
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在幼蟲為害時,均勻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 000~5 000 倍液;產品速效性好,藥后1d即有較高的防效。藥效和溫度呈正相關,溫度高,殺蟲效果好。但一些害蟲已產生抗藥性;安全間隔期10d。
2.5 %溴氰菊酯(敵殺死)乳油:在幼蟲為害時,噴施2.5%溴氰菊酯乳油2 500 倍液,噴霧應避開高溫天氣,要均勻周到;具有極高的殺蟲活性,作用迅速、擊倒力強,尤其對鱗翅目幼蟲及蚜蟲殺傷力大;安全間隔期7d。
2.5 %三氟氯氰菊酯(功夫)乳油:在幼蟲為害時,用2.5%功夫乳油3 000~4 000 倍液噴霧,噴藥時要均勻、周到;活性高,擊倒力強,藥效迅速,噴灑后有耐雨水沖刷的優點。能殺滅對常規農藥如有機磷產生抗性的害蟲;安全間隔期為7d。
50%殺螟松乳油:在幼苗出現花葉或枯心時,噴施50%殺螟松乳油800 倍液,噴藥時要均勻、周到;對食葉、吸汁和蛀食性蟲害有較強的分解,可防治螟蛾、刺蛾、卷葉蛾及蚧殼蟲、蚜蟲、粉虱、薊馬等害蟲;安全間隔期為14d。
40%毒死蜱(樂斯本)乳油:在幼苗出現花葉或枯心時,噴施40%樂斯本乳油2 000 倍液;主要應用于果樹、蔬菜、棉花、稻麥等農作物害蟲防治,同時,也廣泛用于家庭害蟲、糧食害蟲及家畜體外寄生蟲等害蟲的防治;安全間隔期為7d,但在果實采收前30 d 須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