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曉,韋慶軍
(1.山東省汶上縣軍屯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汶上 272500;2.汶上縣農業農村局,山東 汶上272500)
現階段,生態環保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生態污染的科學治理和污染問題的妥善解決,并自愿加入了植物保護、農業生態化建設等活動中來。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農業地位十分穩固,植物保護工作能夠走向新的成功,分析二者之間的關系,提出未來發展的措施,真正加快我國農業的生態化建設,充分滿足社會大眾的健康生活需求,可從根本上提升植物保護工作水平,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景變得一片大好。
植物保護屬于綜合性較強、復雜要求較多的一項工作,也是保護植物不受侵害,從而提升生產效益的重要手段。植物保護還能降低人們的物質生活對于自然生態產生的不良影響,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環境問題和經濟發展問題的妥善解決奠定下堅實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指的是有效利用生態資源,合理運用高新技術,不斷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品質,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后,加快農業與生態的協調發展,并且滿足人們日常生活需求,保證人們的身體健康、飲食健康等[1]。植物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有著較多聯系,植物不僅是農業生產的重要物質,更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來源,有序推進植物保護工作,從而打開農業可持續法扎的新局面顯得至關重要。
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并且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不斷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率,農業可持續發展有了基礎保障、前提條件,更好地加強植物保護,也將開拓出農業發展的新方向。現階段,我國農業發展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具體表現為:首先,生物災害非常嚴重,有害生物侵襲著農作物,直接威脅著農產品安全和農產品交易。我國的生物災害檢測能力、防御能力等有待提高,農業發展的形勢不容樂觀。其次,化學農藥使用泛濫,很不利于農業的健康發展及長遠規劃。食品安全問題頻發,阻礙著農業可持續發展步伐的加快,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環境污染的日益嚴重,農業可持續發展之路必然走得阻力重重,弊端現狀的有效改善勢在必行。科學地進行植物保護,合理應用植物保護措施,來為農業的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真正揭開農業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的嶄新篇章意義重大。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不斷開發自然資源,并且加強環境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也能推動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具體而言,應該保證糧食生產的安全性,實現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增加農民們的經濟收入,直接解決農村地區的貧困現狀;應該利用自然資源,加快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終極目標,充分發揮立體種養技術、物質循環利用技術的優勢,完成自然資源、農村能源的綜合建設,庭院經濟發展效率得以很大程度的提高,區域農業的持續發展即可創造意外驚喜[2]。農業經濟的發展程度決定著農民收入,農民具有環境保護、植物保護、資源開發、資源利用等意識,不斷接觸環保知識,積極配合植物保護工作的有序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有了保障性條件,不斷增加農民收入,會有更多人自愿加入這項行動中。另一方面,在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自然資源利用率也在提升,直接摒棄粗放經營利用模式,而構建精細密集利用模式、高新技術產品利用模式等,進一步加強植物保護的力度,并為植物保護工作的未來發展提供更加明確的方向,順利實現植物保護的目標任務,繼續深入農業可持續發展與植物保護“關系”的研究相當關鍵。
目前,農業生產過程中存在的污染源問題,可以總結為:第一,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的使用率過高,濫用農藥的現象屢見不鮮,直接造成了嚴重的水體污染、空氣污染,很不利于生態污染的科學治理。第二,為了保證農作物生長時的溫度條件和濕度條件,并且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品質,大量使用地膜,卻未進行及時清理,一些廢棄的地膜遺留在了土壤中,難以自行分解,導致土壤板結,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業的健康發展[3]。第三,農業發展中殘留物質危害性較大。如:某地區會以燃燒秸稈的方式處理大量秸稈,不能妥善解決殘留問題,也對空氣造成了嚴重污染。再如:動物糞便的科學處理沒有引起農民們的高度重視,也將破壞生態環境,極大地阻礙著農業可持續發展,潛移默化中增加了農業生產的困難程度。
必須堅持“生態發展”的理念,重新構建傳統的粗放型農業生產模式,學會利用現代化的農業技術、科技手段等,不斷增加農民收入,為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植物保護奠定下良好的基礎。具體實踐過程中,需要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植物保護方案,并且結合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更好地推進植物保護工作,選擇應用有效的農業生產措施,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提升資源利用率,生態發展理念的滲透價值比較高。
農業經濟的發展決定著農民們的生活水平,要讓農民真正意識到植物保護、生態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加入相關活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利用多樣化的宣傳手段,以網絡化的宣傳方式,不斷擴大農業可持續發展理念及植物保護措施的傳播范圍,定期為農民提供培訓的機會,使他們熟練掌握田間技,并且提高操作能力,更好地進行農業生產,主動尋求最優化的生產方法。
應該加大資金的投入力度,政府部門提供適當的扶持,鼓勵高素質、專業型、實踐經驗豐富的研究人員,進入基層推廣新型技術,與農民建立合作關系,更好地改善農業生產現狀[4]。要把科學研究的成果轉化為農業生產的成果,科技創新的空間越來越大,植物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機會就越多。
相關部門必須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并且發揮監督作用和管理作用,通過規范一系列的農業生產行為,嚴令禁止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違法行為,全面落實法律法規、各項制度等,強調綠色化的農業生產,從根本上提升有機農業的發展質量。加強植物保護工作的建設力度,認真協調植物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推廣使用新型農藥,確保農民們熟練掌握化學農藥的科學使用方式,農業生產給植物造成的威脅更小,二者的后續發展更加安全。有關部門也要重視農藥殘留的科學處理,必須擴大綠色農藥的推廣范圍,更好地進行綠色農藥的宣傳教育,定期開展評估工作,充分保證農業生產的安全性、農產品的產量及品質。
農業領域病蟲害的科學防治方式主要包括化學方式及生物防治兩種。化學防治比較有效、相對快捷,但造成的環境污染、植物污染比較嚴重,容易消除稀有物種,難以維持自然生態平衡[5]。而生物防治則更安全,通過控制有害生物的危險程度,在規定范圍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維持好自然生態的平衡發展,直接降低生態環境的污染程度,全方位、多角度落實植物保護策略,進一步提升農業可持續發展效率。地方農業主管部門必須強化生物防治的宣傳力度,定期出臺一系列的行政措施,積極配合農業病蟲害的科學防治,轉變傳統的防治工作思路,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降低生產成本,助推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走得更遠。
應該加強農業的生態建設,同時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體分析農業可持續發展與植物保護之間的關系,并以經濟學知識、生態學知識為理論基礎,善于利用現代化的管理手段,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更好地實現植物保護,構建全新的農業生產模式,真正加快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