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東良
(成都理工大學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水體中溶解氧含量過低是造成水體發黑發臭的主要原因,同時也與底泥的沉積和水體富營養化有關,當溶解氧<2.0mg/L時,水體就轉化為缺氧狀態。當溶解氧含量低到一定程度時,厭氧菌的活性便會增強,有機物被其分解產生胺(R-NH2)、H2S、NH3和其他帶異味易揮發的小分子化合物,產生臭味;同時還會產生CH4、N2、H2S 等難溶于水的氣體,這些氣體會攜帶污泥上升進入水體,致使水體發黑發臭,另外水體的流動性降低與水溫影響又會加劇水體黑臭[1]。我國氣候決定了冬季降雨少,流動水量不足致使農村溝渠中的污染物得不到有效的轉移與稀釋,農村溝渠便逐漸往黑臭水體方向發展。
在水體污染物濃度過高時,水體下部的底泥會吸收相當的污染物,在上覆水體污染物濃度降低時,底泥會逐漸釋放其吸收的污染物進入上覆水體,減緩水質恢復。隨著河道修復技術的發展,在城鎮黑臭水體的處理中人們越來越關注河道底泥作為內源污染源釋放污染物質的作用。顯然,對于農村黑臭溝渠的治理修復必須也要關注到污染底泥這一方面。內源污染源的治理,可以采用異位、生物、原位修復方法。對于污染嚴重的溝渠,可進行異位修復,將受污染的底泥挖掘出來,經過運輸后再進行治理,這種方法成本較高、風險較大,但處理時間短、處理效果較好。生物修復方法依靠溝渠水生植物與微生物對底泥中污染物降解,同時也可在溝渠附近撒播人工濕地中廣泛使用的植物,如蘆葦、菖蒲、茭白等,當污染較嚴重時該修復方法修復效果較弱。原位修復法即在底泥上覆蓋一層或多層修復材料,通過物理阻隔、吸附、污染物形態轉變等作用抑制底泥中污染物釋放[2]。
農村黑臭溝渠的治理關鍵在于防范周邊污染源直接間接排放污染溝渠。推進農村生活污水、種植業面源污染、畜禽糞污、改廁、水產養殖污染等工作,著重強調從源頭對水體黑臭的控制[3]。針對農村居民較分散導致污水排放點多、污水種類復雜、綜合排污量大等特點,采用廢水集中處理、就地回用等處理方法,避免農村家庭排水儲蓄設備設施因防滲性能低下導致對門塘溝渠污染。對于較為集中的村落,修筑較為完善的排水管道將生活污水引至污水管網,避免農村居民直接排放污水進入溝渠[4]。加強農村環衛人員投入,定期巡查并及時清理因人為丟棄、水流攜帶等進入溝渠的污染物質。
農村溝渠眾多,修建雨水管道將排入溝渠中難以實現,因此可將附近河流河水引入黑臭溝渠,可快速稀釋黑臭溝渠中的污染物,同時水體溶氧量含量也得到上升,水體自凈能力加強,利于自凈作用的發揮,改善黑溝渠水質。但冬季河流流量的減少,難以保證黑臭溝渠能持久獲得大量流動水補給來源,且若河流流量減少較多,河流自身生態環境也會受到影響。針對這一問題,應控制引流河水的出水堰高度,防治河流水位過低時仍出水流入黑臭溝渠,同時也需要控制好出水流量。
農村居民隨意傾倒生活垃圾、建筑垃圾是農村黑臭溝渠的重要成因之一,溝渠已然成為了村落的微型露天垃圾填埋場。特別是冬季農村流動人口增加導致的生活垃圾與廚余垃圾劇增,更加劇了溝渠排污的負擔。針對這一現象,應充分發揮農村黨員模范作用,引領村民積極學習環保知識,踐行環保理念,深刻認識到污染環境危害的只有人類自己,提升人民保護環境的積極性、自覺性、主動性。
與城鎮黑臭水體集中分布的特點不同的是,農村黑臭水體底數不清、分布面廣,難以集中處置,因此處理難度較大,需要從根本上解決污染源問題。目前各城市正采取相關措施進行治理黑臭水體,農村在這方面落后很多。本文提出了農村黑臭溝渠的治理思路,即從內源治理、外源截污、溝渠引流、人民環保意識培養四個方面入手,改善農村黑臭溝渠與生態環境的現狀。特別的,對于農村居民隨意傾倒垃圾的現象應重點關注,只有從源頭改善污染源排放,農村黑臭溝渠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