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波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海原縣自然資源局,寧夏 海原 755200)
生態修復主要是利用科學合理的措施來提高生態系統的調節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從而有效進行水土保持建設,提高生態建設效果,滿足人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需求。同時也可以從多個層面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并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來縮短修復生態環境的時間,加強生態建設管理,最大程度的發揮生態修復的價值。
水土流失關系到自然環境問題,又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在開展生態修復過程中,人們的行為對生態修復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提高人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生態修復的重視程度,既可以避免人類造成水土流失的不良行為,又可以促進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提高生態修復的工作效率和質量。在開展生態修復過程中,可以促進提升人們的環保意識,用積極探索應用先進的生態修復技術,投身到生態修復過程中和參與水土保持建設中。同時,還要加強對生態修復的宣傳與推廣,促使人們接受創新的生態修復理念,提高生態保護意識,有效緩解水土流失問題。
對于一些地區而言,嚴重的水土流失和動植物的缺乏使其生態系統非常脆弱,對當地經濟發展極為不利。基于此,可以利用生態修復技術進行水土保持建設,解決水土流失問題,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恢復能力,有效改善周邊的生態環境,從而有利于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植被的保護。因此,為了有效實現生態修復,解決水土流失問題,就必須加強綠化建設,增加植被覆蓋面積,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修復能力。生態修復也可以實現對生態環境的美化,增加植被的覆蓋率,有效防止土壤的侵蝕,提高作物產量,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另外,利用生態修復技術增加綠色植物數量,提高植被覆蓋率后,可以有效改善我國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劣地區的小氣候問題。
利用生態修復技術進行水土保持建設可以提高區域內的蓄水保水能力,從而有能力抵抗洪水干旱等自然災害的侵襲。利用生態修復技術,可以有效保護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植被和土壤,然后通過土壤和植被的相互作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能力,進而提升生態系統的蓄水保水能力。
在水土保持建設過程中,可以不斷加強研究生態修復技術并時刻了解掌握國際修復技術的最新動態,從而加強我國生態修復技術的不斷創新。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技術交流與合作,不斷學習和借鑒國際先進的生態修復技術,從而實現我國生態修復技術的創新,提高生態修復技術的整體水平,從而更有效的開展水土保持,建設工作。
這種生態系統修復技術主要是利用修剪技術工程,禁止放牧等措施,為植被恢復提供良好的綜合性環境,從而有效修復由于不同自然因素的影響而退化的自然生態系統,在此過程中要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
在國家基本政策要求的情況下,利用退耕還林技術和梯田結合技術修復由于過度墾殖而造成的生態系統脆弱問題,并結合具體情況開展水土保持建設工作,提高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環境保護能力。同時,可以利用生物防治的方式對退化耕地進行生態修復管理,盡量避免使用化學方式進行修復管理。另外,還可以根據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生態系統狀況以及技術應用情況,合理選擇利用風能、太陽能等新型技術。
這種修復技術主要針對解決河流生態系統退化問題。對沿河生態系統進行修復時,可以采用有效的措施恢復河流的縱向連續性、橫向連通性,從而有效保持河流的彎曲度。還可以利用生態混凝土、天然材料與植物形成河道護坡,防止河流兩岸出現季節性硬質化,因而恢復沿河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增加水生植物群落和生物群落的數量。
對于過度開發經濟林而產生的生態系統破壞問題,可以通過立體化開發和循環經濟利用等方式對其進行修復,還可以通過作物套種和土地輪作等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另外,可以通過構建循環經濟模式,加強產業鏈之間的聯合作用,形成水土保持性生態系統,從而有效恢復經濟林生態系統。
這種修復技術主要針對解決由于開發建設而導致的生態環境退化問題。其主要方法是在生態退化地區種植具有較強適應性的本土植物,增加生態系統中的植被覆蓋面積,提高生態系統得恢復能力和調節能力,從而有效解決水土流失問題。
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旦水土流失嚴重,隨之而來的就是土地退化問題和水資源貧乏問題,將會嚴重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因此,在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時,首先要增強人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并結合生態系統破壞的實際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生態修復方案,采用有效的生態修復技術對其進行修復,提高生態系統中植被的覆蓋面積,提升生態系統自身的調節能力和自我修復能力,從而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水土保持建設,促進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