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靜
(石河子大學,新疆 石河子 832000)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葡萄主產區,東疆哈密地區也是葡萄的主要生產基地,占全疆栽培面積近30%。2006年以后,葡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葡萄產業蓬勃發展,對農民增收產生貢獻力量,葡萄尤其是鮮食葡萄已成為哈密地區農業特色支柱產業,生產的無核白葡萄及葡萄干遠銷疆內外。然而,近年來,鮮食葡萄銷售不暢,銷售渠道單一的問題一直制約葡萄產業的健康發展,成為制約鮮食葡萄發展的瓶頸。本文切合實際分析了哈密地區鮮食葡萄銷售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以期拓寬哈密地區鮮食葡萄的銷售渠道。
自2010年以來,哈密地區全區葡萄總產量達25萬噸以上,目前全區葡萄產量依舊穩步增長。鮮食葡萄品種豐富,有無核白、無核紫、大粒無核、火焰無核等,其中無核白葡萄依然占據主導地位。農戶的鮮食葡萄銷售主要是“零散客戶上門來買”、“自己到市場上去賣”和“上門收購的中間商”為主[1]。但鮮食葡萄含糖量高、易掉粒,并且季節性特征明顯,普遍集中上市,銷售過程中易出現季節性、結構性過剩,加上農戶普遍教育水平較低,銷售渠道信息閉塞,容易出現虧損。因此,哈密地區鮮食葡萄銷售還處在較低水平,在促進農民增收的過程中依然會出現一系列問題。
哈密地區鮮食葡萄銷售主要依靠“坐地等商”以及農民經紀人介紹中間商收購的方式,C2C網絡營銷、訂單農業、文創IP、自媒體、網紅+直播等新型銷售模式所占比例小,尚未普及。因此,無法形成新型銷售渠道,導致農戶銷售較為被動,價格不穩定,市場風險大。
哈密地區自引入合作社以來,合作社效果不佳且效益極低。究其原因,農業信息不對稱、農戶信息閉塞,致使農民難以接受新理念和新方式。加上政府宣傳不到位,合作社影響力較小,導致農戶對合作社信任度不夠,為了規避風險,農民只能選擇傳統的銷售方式。
哈密葡萄仍以“原料型”銷售為主,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產業化發展滯后已成為影響葡萄產業發展的主要“瓶頸”[2]。主要表現在:
2.3.1 葡萄銷售形式單一
鮮食葡萄采摘后的處理主要包括分級包裝、冷鏈運輸等鮮果銷售,和晾曬葡萄制干銷售兩種方式,加上傳統晾曬制干技術落后,成果品質低劣,農民無利可圖,無法改善農民增收。
2.3.2 缺乏銷售型和加工型龍頭企業的帶動
在銷售方面沒有形成龍頭企業帶動葡萄產業發展的體系,沒有形成完善的銷售體系和有效的協會組織,鮮食葡萄集中上市,容易滯銷。
農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農民銷售渠道組織化程度低,“農村合作社”、“企業”、“訂單農業”及“政府”這一類新型銷售渠道幾乎不被選擇, 主要原因可能是農戶所在地區現有的銷售渠道過于單一,沒有接受新型農民教育理念,信息渠道閉塞,無法接觸新型教育。
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農產品零售行業的成長空間很大。首先,從供應環節出發,采取多種新型銷售模式適應消費者和市場的需求;其次,從消費需求出發,不斷推出迎合大眾喜好的鮮食葡萄種類。形成多種新型銷售渠道,擴大市場。
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強市場法律法規建設,加強市場監督管理,為農民提供多種展銷服務平臺。將新型銷售模式的好處宣傳到位,疏通農戶信息。另一方面,給農戶灌輸新思想、新理念和新方式,宣傳到位,引導農戶加入合作社,并且能夠獲得一定收益。
無核白葡萄作為世界公認的優質制干品種,而哈密作為鮮食葡萄生產基地,其產后主要分為分級、保鮮、包裝,但從生產格局看,制干比重要大于鮮食。因此,哈密地區應把制干更好的重視起來,并制定有利于葡萄干質量的采后制干處理技術,提高制干質量。在葡萄干后續加工上,采用先進制干設備和加工工藝,進行葡萄干的精深加工,開發出綠色、金色和黑色品種,使其質量與國際接軌。因此,更要引進龍頭企業連接市場與農戶,帶動基地發展。
實行農業義務教育,鼓勵全體農民加入,使所有農民、農業經營者的文化素質得到提高[3]。只有使農業教育普及眾人,才能夠整體提高農民文化水平,使農民更易接受新理念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