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科
(射洪市金華鎮人民政府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川 射洪 629213)
伴隨著社會經濟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迎來了信息化時代,在此時代下各行各業都提倡信息化發展,農業信息化則是推動傳統農業轉為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同時農業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便是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所謂農技推廣信息化,即將農技推廣和農業信息化相結合,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將先進的農業信息傳遞給農民群眾,從而進一步推動現代農業的發展[1]。現如今,依托信息技術展開基層農技推廣,已然成為實現農民專業素養提升的有效舉措,所以,怎樣有效運用信息化技術展開基層農技推廣,也成為了諸多學者的研究重點。
伴隨我國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在近些年來的不斷完善,農技推廣工作也收獲了較為顯著的成績,并且逐步邁向信息化發展道路。就當前而言,農業部門與各地農技推廣部門,都依托自建門戶網站來展開基層農技推廣。國家農業部科教司在2005年的時候,指導中國農科院農業信息所建立了我國首個農技推廣管理網站,同時承擔起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的管理。據相關統計顯示,我國截止到2017年省級種子、土肥、植保、栽培四大系統共建立了超過130多個門戶網站,其中,設立又專門地方農技推廣網站的地市級農技部門約為86%。之后農科院農業信息所于2011年的時候,又著手“基于3G的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實驗示范平臺”的開發,這一平臺主要在大興、北京密云、新疆吐魯番及江蘇興化等地區展開推廣實驗,經過三年時間的實驗,這一平臺到2014年底的時候,擁有了更為詳細的農技推廣服務并進行了升級,推出了“基層農技推廣云平臺”2.0版本,投入到國內10多個省份進行使用[2]。
此外,從農業技術服務來講,我國科技部門與農業部門都開展了諸多信息化項目。農業部所實施的“三電合一”項目,就是將廣播電視、呼叫中心、網站有機結合的農業信息服務系統,通過實施這一項目,有效提供給了我國超2/3農民更為便捷的農業信息獲取手段,特別是目前各級農業部門立足“12316”農業公益服務號碼,著手建立了網絡平臺、電視、信息為一體的農技信息服務系統。
政策方面的支持要進一步加強,對系統性強、功能齊全、應用成本低的農技推廣服務軟件做大力推廣,免除軟件應用流量資費或是增加定向流量資費補助。中國農技推廣APP是由農業部科教司聯合北京農業信息技術研究中心,所研發出的一款手機服務軟件,這一軟件具備技術交流、成果速遞、在線學習、專家指導及農技問答等功能,屬于一個綜合性服務平臺,操作簡便、功能齊全,值得推廣應用。現如今,不少區縣都就中國農技推廣APP的安裝使用對全縣農技員進行了技能培訓,全面在農技推廣隊伍中進行了推廣,并指導農業科技示范主體學習和使用,建立起了農戶、農技員及農技專家之間的信息化服務平臺,以供彼此交流互通。
對全縣農技推廣過程進行分析,從村、鄉、縣各級推廣體系,到農機、水產、畜牧、種植各行業,再到科技示范主體、技術指導員、農技專家、輻射帶動農戶,做好職責分工及角色定位,旨在加強管理,做到統籌協調,形成縱橫交錯的信息化管理機制[3]。全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信息管理系統中,包含了農機、漁、牧、農各行業部門的橫向化管理,從管理部門到各級推廣機構的分級管理,以及從部到縣鄉各級的縱向化管理,收錄了各類人員信息(示范主體、農技人員、管理人員等)。通過合理運用這一管理系統,能夠促使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實現信息化管理的上下聯通,逐步實現農技推廣隊伍信息化管理機制的完善。
以往的農技推廣,主要是通過農技員或是農技專家將農業生產經驗和農業知識傳授給農戶,在這一過程中農戶只能夠被動接收,而不能進行信息反饋,因此,建立起農戶和農技人員的雙向互動模式就顯得十分關鍵。對此,建議推廣使用農業網絡書屋和中國農技推廣APP,這些平臺能夠較好實現農戶與基層農技人員的有效溝通。農技人員依托于平臺能夠進行課件、視頻、文字及圖片的上傳,通過這些方式實現生產管理學習成果及技術經驗的分享,真正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而農戶借助服務平臺,能夠主動搜索自身所需的農業知識,向專家提問交流,從而有效解決田間地頭所遇到的生產問題。
所有事物的改革、執行,都需要人來完成,因而,影響基層農技推廣信息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技人員自身的能力水平。對此,各級農技推廣機構要重視培訓現有的農技人員,注重業務考核,進行信息化應用、農業技術等方面的定期培訓。同時,還應靈活運用多種方式開展一些活動來提升農技人員能力,如關鍵農事現場實踐教學、農閑集中辦班;引導和鼓勵農技人員通過中國農技推廣APP、農業科技網絡書屋,實現自學能力的提升;選拔骨干技術人員參與省部級信息化培訓,但整個選拔過程要做到公開、透明。
基層農技推廣工作所面對的對象,是國內一線的生產群眾,在信息化時代下,實現農技推廣信息化,才能提供給農民群眾更好的服務,使農民群眾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得到良好解決,從而推動我國農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