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榆樹市新民學校 吉林 榆樹 130400
近幾年,校園傷人事件呈逐年上升趨勢,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生命安全意識淡薄的表現。造成當代中學生生命安全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一是家庭教育對孩子過分呵護,導致了孩子以自我為中心;二是影視中的暴力場景都對孩子有不良影響;三是以往我們的學校教育也存在著很大的誤區,受應試的束縛,一直以來,形成了重知識灌輸輕人文培養,重素質教育輕生命安全教育的局面。
在社會發展的“以人為本”大前提條件下,把安全教育貫穿于教學中,使廣大的中小學生牢固樹立“珍愛生命,安全第一,遵紀守法,和諧共處”的意識,具備自救自護的素養和能力已經成為老師教學的內容之一,物理教師在教學中有必要將有關安全教育校本教材開發的知識融入于課堂。
利用物理教材開展未成年人安全教育,安全與生命緊密相連,物理與安全緊密相連。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進行安全教育,就可以“潤物細無聲”地將安全教育融入物理學科中。
例如,在教學“聲現象中的次聲波”時,除了講解大自然的許多活動,如地震、火山噴發、臺風、海嘯等,都伴有次聲波的產生以外。我還和學生共同討論發生地震時如何處理和自我營救,使學生了解地震時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離到安全的地方是應急防護的較好方法。在操場或室外時,可原地不動蹲下,雙手保護頭部,注意避開高大建筑物或危險物。如果在地震中不幸被困在廢墟下面,也可以利用固體能傳聲的知識,敲打水管等固體物求救。對于臺風和海嘯發生時的自救也可以學生之間進行討論,或者讓學生課后上網查詢,利用課下時間進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不僅使學生學到了物理知識,同時也學會了安全自救的方法。
在學習“光的反射定律”時,講述司機夜晚開車時為什么不開內燈如果開燈,車內的物體就在司機前的擋風玻璃上成像,如果不小心把“像看作是車前的物體,就會看不清車前的路況,那么就會造成交通安全事故,為保證行車安全,因此在夜間開車,不允許開車內燈,光的折射規律則告訴我們在岸上看水下的物體比實際的“高”,我們看到的只是物體的“像”。到野外玩要時,切不可貿然下水嬉戲。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教育學生在野外不可以隨處丟棄透明飲料瓶,防止透明飲料瓶進水后具有凸透鏡的功能,引發森林火災。
熱學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密切,初中物理的熱學涉及物態及其變化、溫度知識、熱量、熱機、比熱容、熱值等知識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師要將安全教育滲透其中。如在講液化放熱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水蒸氣燙傷比沸水燙傷更嚴重,在教學中教有學生特別注意這一方面的安全,萬一被燙傷,應該用清潔的冷水沖洗傷處或用濕毛巾敷傷處,不可擦破水泡或表層,如果燙傷面積較大就要到醫院就診。這些安全教育使學生由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在學習“勻變速直線運動”時,講述行駛中的汽車和自行車剎車時,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作用而做勻減速直線運動,要向前滑行一段距離后才能停下來。所以,機動車行進中必須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學生上下學騎自行車時也不能騎得太快,這些都可以避免由于來不及停車而造成交通事故,提高學生的自我安全意識,杜絕交通事故的發生。
在生活中學生溺水事故經常發生,每年全國溺水事故發生多起,我們在講授浮力的知識的時候可以穿插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人在水里面要受到浮力和重力的作用,分析為什么會溺水?同時教會學生在生活中注意下面幾點:1、中小學生應在成人帶領下游泳,學會游泳,不要獨自在河邊、山塘邊玩耍;2、不去非游泳區游泳;3、不會游泳者,不要游到深水區,即使帶著救生圈也不安全;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也要很好的為生活服務。關鍵時候可以救人的性命。溺水時的可以自救方法,放松全身,讓身體漂浮在水面上,將頭部浮出水面,用腳踢水,防止體力喪失,等待救援。
特別強調:未成年人發現有人溺水,不能貿然下水營救,應立即大聲呼救,或利用救生器材進行搶救。
在電學中,安全用電這一板塊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最貼近,教師要結合人體所通過的極限電流值,所承載的極大電壓值講述觸電知識:結合高壓觸電與低壓觸電的方式教育學生不靠近高壓線、不觸摸低壓線,萬一遇到別人觸電時,怎樣做即保護自己有可以救援別人;給學生講述在加油站不能打手機的原因,告訴學生,打手機時無線電波產生的射頻電流會產生射頻火花,有可能引燃汽油與空氣的混合氣。通過用電安全教育讓每位學生都認識到安全用電的重要性,在生活中不要掉以輕心,確保學生人身安全。
在物理習題教學中,有意識的設計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題目,讓學生明白生命是脆弱的。總之,保障學生的安全,是每位教師的首要職責,作為物理教師,需要重視對相關原理的確切講解,同時利用相關實例對不按照規范要求操作產生的嚴重后果進行展示,讓學生在血與淚的教訓中明白安全教育的真諦,進而使安全教育目標得到充分落實。在日常教學中不但要傳授物理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使學生樹立安全意識,珍愛生命,提升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還應最大限度地預防安全事故發生和減少安全事件對未成年人造成的傷害,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