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山東 濱州 256600
濱州市位于山東省北部,黃河三角洲腹地,北臨渤海,東臨東營市,南連淄博市,西南與濟南市交界,西與德州市接壤,西北隔漳衛新河與河北省海興縣、黃驊市相望。全市土地面積9600平方公里,轄濱城、沾化兩區,鄒平市,惠民、陽信、無棣、博興四縣和市屬三個開發區,是黃河三角洲內最大的行政區。
濱州市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多風少雨,氣候干燥;夏季氣候潮熱,降水集中。多年平均氣溫12.7℃,降水量564.8毫米,平均日照時數2632.0小時;風向冬季以偏北風為主,夏季以偏南風為主。
全市市地貌類型多樣,主要分為山地、山腳丘陵地、山前傾斜平原、緩平坡地、河間淺平洼地、河灘高地、決口扇形地、背河槽狀洼地、海灘地等九種。地勢南高北低,大致上由西南向東北傾斜。以小清河為界,全境呈現南北兩種不同類型的地貌特征:小清河以南為低山丘陵區,以北為黃河沖擊平原。
濱州市境內以黃河為界,南部為小清河流域,北部為海河流域。過境河主要有黃河、德惠新河、徒駭河、馬頰河、支脈河、小清河,各河大致流向東北,注入渤海。海岸線長239公里,約占山東省的8%。北部沿海有灘涂面積9.37萬公頃,負15米淺海面積20萬公頃。島嶼50余個,漁港5處,宜鹽面積9.6萬公頃,是山東省第二大海鹽生產基地和全國四大漁場之一。沿海灘涂、淺水海域發展水產養殖和制鹽業潛力巨大。
濱州市境內土壤共有五個土類,13個亞類,28個土屬,127個土種。五個土類分別是潮土、鹽土、褐土、砂姜黑土、風砂土。本市境內屬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區,森林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自然植被為灌草叢植被。
濱州市土地總面積1375.83萬畝,截止2019年底,全市有耕地695.79萬畝、園地43.61萬畝、林地30.65萬畝、其他農用地179.06萬畝、鹽堿地31.87萬畝、其他草地35.40萬畝。全市地勢平緩,土層深厚,適宜發展多種種植、養殖業。
“十二五”以來,濱州市通過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實施土地開發整理和田水路林村綜合治理,增加了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改善了農業生產環境,提高了農村人居環境。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傳統土地整治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農村農業發展需要。主要表現在:
(一)農村土地整治缺乏統一規劃。濱州市農村地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村鎮規劃、生態規劃、農業發展規劃、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水利工程專項規劃等分別由不同部門編制和實施,各類規劃不銜接、不統一,導致農村土地整治缺乏統一規劃,整體效益差。
(二)農村土地整治手段單一。在農村土地整治中,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土地開發整理工程、農業示范區建設、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分散在不同部門,各部門出于不同目的分別開展土地整治。
(一)“十四五”開展農村全域土地整治的重要意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確保如期實現全面小康的意見》提出“開展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
1.有利于推進農村土地資源高效利用。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通過開展全要素綜合治理,統籌安排鄉村生態、農業、建設空間,統一解決鄉村耕地碎片化、空間布局無序化、土地資源利用低效化、生態質量退化等多維度問題,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
2.有利于促進生態保護修復。全域國土綜合整治是生態保護修復的重要手段,開展鄉村生態修復工程,全面提升鄉村自然和人文景觀功能,對恢復治理農村受損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具有積極作用。
3.有利于加強耕地保護。“十四五”時期,濱州市耕地保護難度日趨加大。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將零散耕地、園地、林地、其他農用地進行空間置換,加快宜耕后備資源開發,優化永久基本農田布局。
(二)濱州市實施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思路
1.把全域規劃放到首要地位。在《濱州市國土空間規劃》控制下,加快編制《濱州市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規劃》,綜合評價不同地區不同鄉村的經濟、區位條件、資源優勢、制約因素、功能定位等,確定編制目標多元、要素融合、各具特色的鄉村土地整治規劃,統籌生態修復、耕地保護、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文化傳承等空間布局,引領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科學、規范推進。
2.科學編制實施方案。以整鄉整村為項目單元,確定實施范圍、建設規模、目標任務、時序安排等,統籌安排各類整治工程,明確資金預算和使用計劃,提出具體推進措施。
3.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修復。通過開展農用地綜合整治,統籌耕地提質改造、宜耕后備資源開發等工程,在保證永久基本農田、優質耕地不減少前提下,促進農業用地集中連片、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
4.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整治。從鄉村生態系統整體性和區域自然環境差異性著眼,創新“土地整治+”模式,通過有側重點地實施“土地整治+現代農業”“土地整治+鄉村旅游”“土地整治+生態建設”“土地整治+鄉風建設”“土地整治+智慧鄉村”等模式,因地制宜地將土地整治與鄉村社會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旅游價值與經濟價值等相結合,探索出一條以綠色發展推動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
5.用好土地政策。一是優化土地利用結構與布局。允許在項目區內對零散分布的建設用地、耕地、園地、林地及其他農用地進行空間置換和布局優化,在年度土地變更調查時統一調整。二是促進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允許開展零星分散耕地整合歸并、提質改造等工作,形成的高質量耕地納入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并在補劃前按一般耕地管理和使用。
6.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統籌使用涉農資金,發揮資金綜合效益;構建多元投資機制,形成以政府資金為主導,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的資金保障體系,鼓勵民營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積極參與整治。
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作為一種全新的土地整治模式,對保護耕地,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鄉村振興戰略順利實施均具有重要意義,濱州市應及時轉變農村土地整治思路,立足資源特點,因地制宜地開展“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綜合整治,全域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實現鄉村有機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