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山東 濱州 256600
濱州市土地總面積1375.83萬畝,截止2019年底,全市有耕地695.79萬畝、園地43.61萬畝、林地30.65萬畝、村莊107.04萬畝、鹽堿地31.87萬畝、其他草地35.40萬畝、灘涂78.91萬畝。人均耕地1.77畝。全市地勢平緩,土層深厚,適宜發展多種種植、養殖業。濱州市土地資源富集,人均土地全省第二、人均耕地全省第一,勞均耕地9.8畝,符合農業部實現農業規模經營的勞均耕地條件,對發展規模化高效生態農業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濱州市有未利用地168.64萬畝,主要分布在北部沿海地區,除少數宜農開發外,大部分用于生態保護。
(一)土地資源富集。濱州市版圖面積9600平方公里,人口394萬,人均土地在山東省居第二位,人均耕地在山東省居第一位,勞均耕地9.8畝,未利用荒堿地近200萬畝,是中國東部地區土地資源最富集的區域之一。對于發展規模化高效生態農業生產和農業“新六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農業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近年來,濱州市認真實施國家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土地治理建設、土地開發整治等農業基本建設項目,完成建設高標準農田占全市耕地面積的45%左右,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
(三)典型帶動作用日益突出,農業現代化示范效應不斷增強。全市已建設2個國家級、2個省級、3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133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438家,其中國家級、省級、市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分別達到4家、61家、382家。全市有8個全國“一村一品”、19個全省“一村一品”特色小鎮和1個省級田園綜合體試點項目。
(四)海陸糧倉交匯。濱州物產及自然資源豐富。黃河流經94公里,海岸線240公里,是山東省第二大海鹽生產基地、鹽化工基地和全國四大漁場之一;全市農業已形成糧棉菜果牧漁等六大主導產業和糧食、畜牧水產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被授予“全國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示范市”稱號。培育了沾化冬棗、陽信鴨梨、鄒平水杏、惠民蜜桃、渤海黑牛等優勢特色產品。濱州市是山東省糧食主產區,也是全省“海上糧倉”建設工程和黃河三角洲生態漁業基地的主陣地,海陸糧倉交匯在全省乃至全國沿海地級城市中具有獨特優勢,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產業支撐。
(五)歷史文化厚重。濱州市歷史文化悠久,是黃河文化和齊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濱州是渤海革命老區中心區,紅色文化影響深遠。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深厚的積淀。
濱州市在鄉村發展中仍存在一系列矛盾和問題,主要表現為:耕地規模化經營程度低,農業生產仍舊以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為主,農業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成本高、效益低;農業規模化經營總體程度低,與二三產業融合度低,層次淺;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一些農田水利設施、農村道路、網絡通訊、倉儲物流設施比較落后,導致農村內部、農村與城鎮間互聯互通水平不高,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需要;村莊同質化普遍,“空心化”問題突出,生活環境較差;農業資源環境壓力較大,生態保護力度仍需加強。
2018年,濱州市政府制定了《濱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規劃》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突出黃河三角洲特色優勢,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快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實現田園生產、田園生活、田園生態有機統一和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
(一)優化鄉村土地空間結構布局。以《濱州市國土空間規劃》為指引,整合土地資源,構建“兩帶、三軸、四區”的鄉村振興空間布局。具體為,加快兩帶即沿黃高效生態示范帶、沿海現代漁業示范帶建設;以長深高速、榮烏高速和濟濱東高速為發展軸,加快推進土地規模流轉,打造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基地;依托區域特色,構建依山(依托鄒平市南部山區)、沿河(沿黃河和徒駭河等主要河流)、傍湖(加快麻大湖、芽莊湖、青沙湖、平原水庫等湖泊水域開發)、向海(沿海發展“蝦貝蟲”等現代漁業產業)等特色產業區域發展格局。
(二)推進耕地規模化經營。黃河沿岸及以南的濱城區、鄒平市北部地區和博興、惠民、陽信三縣作為濱州市傳統農業區,土壤肥沃、農業生產條件好,應加快耕地規模流轉,充分發揮大型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延伸糧食產業千億級集群建設,積極打造鄉村振興“新六產”和深化改革示范區。北部沿海沾化、北海兩區和無棣縣土地鹽堿化程度高,中低產田較多,應大力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提高耕地生產條件,加強“濱州農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打造鄉村振興特色產業聚集區。鄒平南部山區重點開發具有山地特色的菜、果、畜等產業,加大產業延伸力度,做大做強山區特色產業。
(三)分類推進村莊改造。針對村莊同質化、空心化和生活環境差問題,通過有計劃地開展村莊改造、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農村土地全要素綜合整治,分類開展示范引領型、特色發展型、改造提升型、搬遷撤并型村莊建設,打造各具特色的新型農村社區。
(四)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一是在尊重農民意愿前提下,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釋放農村建設用地潛力,促進城鄉土地資源有序流動。通過增減掛鉤整治歸并空心村、重點發展中心村、集中建設新社區。增減掛鉤指標應優先用于項目所在地的農民生產生活、農村新型社區、農村基礎設施和公益性設施建設,并留足農村非農產業發展建設用地空間。節余指標調劑到城鎮使用,為農村換取建設資金;二是積極推進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逐步實現國有土地與集體土地同地同權同價。三是立足城鄉統籌,推進村莊用地向中心村和小城鎮集中,提高城鎮帶動作用,加快城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一體化進程。
深入研究并大力推進農村土地資源高效利用是新時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濱州市應立足本地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加快農村土地統籌利用,為打造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做出濱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