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立足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縱觀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國家治理效能要得到新提升,社會治理特別是基層治理水平要明顯提高。
“十四五”時期,杭州如何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更好地順應社會結構發展的新變化,需從市域社會治理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入手,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方面繼續走在前列,努力建成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標桿城市。
要發揮黨建引領多方共治的制度優勢,必然要求其高水平嵌入現有治理結構和功能領域,進而促成治理體系全流程整合的組織力。因此,在社會治理尤其是基層社會治理中,要以黨建引領為支點,撬動市域社會治理的大能量,聚力深化城市基層黨建融合發展與賦能社區治理,通過搭建治理平臺推動多方參與和資源整合,實現對公共事務高效治理。
必須把握“黨建引領”這一基本要求,推進城鄉社區組織體系深度融入治理體系。面對當前城市發展形勢的變化,要強化黨對基層治理工作的有效領導,做到縱向上一貫到底、橫向上互聯互動、條塊關系上條抓塊統、支部建設上筑強堡壘,構建上下貫通、統籌有力的社區組織體系。把街道社區、駐區單位、各個行業和領域黨組織的力量統籌整合起來,實現由各單位“體內循環”向區域內“體外循環”轉變,形成城市基層黨建的整體效應。
把握“多方參與”這一重要保障,加快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大治理格局。通過基層黨建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建設,激活社會治理的“一池春水”。要改變過去大事小事均由政府和社區黨組織大包大攬的行政管理思維,有序引導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發揮好群團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發揮好社會組織的專業作用,發揮好居民志愿者的積極作用。有效引導企業積極介入社會治理,實現政府、社會和市場的共享共贏。
把握“美好家園”這一價值目標,不斷提高社區黨組織吸附力。通過建強組織、健全機制、做實服務,加強“全崗通”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全面推行“全科社工、全能服務”制度,推動社區“兩委”班子成員工作重心“雙下沉”,建立各類“居民群”“樓棟群”等網絡陣地,加強居民睦鄰家園文化培育,努力建設居民滿意的美好家園,從而把社區黨組織打造成居民離不開的組織,讓群眾在情感上、生活上、價值認同上“離不開”,真正把黨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里,鞏固黨在城市基層的執政基礎。
伴隨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進程的推進,社會流動日益增加,社會結構日趨復雜,屬地化的管理體制回應性不足、協同治理不力、服務呈現碎片化,致使基層治理效率低、成本高。因此,要以高效協同為目標,全面深化基層社會治理體制改革,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深化街道鄉鎮體制改革,提升屬地“統籌力”。把“屬地管理”改革作為深化“基層治理四平臺”的重大舉措和全面推進“縣鄉一體、條抓塊統”改革的底板工程來抓,彌合縣鄉斷層、強化縣鄉協同,以小清單撬動大治理。著力解決以“屬地管理”名義把責任層層下移,搞“降格落實”“懸空落實”等問題,找到條和塊的最佳結合點,真正從制度源頭上為基層減負、為基層賦能。本著“重心下移、資源下沉”和“街道吹哨、部門報到”的原則,真正將屬地執法權的賦予做實做透,推動街鎮治理模式從單向管理向雙向互動、從線下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分段監管向協同治理轉變。
減輕基層特別是村級組織負擔,提升城鄉社區“服務力”。以回歸城鄉社區服務居民職能、強化居委會村委會自治為目標,以“權責一致、費隨事轉、人隨事轉、權隨事轉”為原則,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有力、上下聯動的社區運行體制。試點探索按城鄉社區類型定制的職責清單,全面清理城鄉社區組織承擔的不合理行政負擔,提升城鄉社區治理服務科學化水平。
優化網格運行體系,提升末梢“執行力”。優化管理單位,按照“屬地為主、街巷定界、規模適度、無縫覆蓋、相對固定”的原則,圍繞人、地、物、單位、組織等基本要素構建基層社會治理“一張網”體系。優化事務準入,遵循權責對等原則,明確網格準入的部門業務和工作事項。優化網格管理,建立以網格為基礎的社情民意采集(走訪居民)與反饋的工作制度和流程。
超大城市人口眾多、經濟體量大,各種要素密集且流動快速,這是城市競爭力的優勢所在,但在公共危機來臨時又會轉變成突出劣勢,成為風險爆發和擴散的“溫床”。因此,要樹立“全周期管理”意識,堅持源頭治理和系統治理提高城市韌性治理的水平,要發揚新時代“楓橋經驗”精髓,以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三治融合”為抓手,大幅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新效能。
堅持源頭治理,完善覆蓋全面、觸角靈敏的常態化風險排查制度。將建設包容、安全、有抵御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與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重要目標。定期對城市整體以及各個運行子系統進行“健康診斷”,篩查治理隱患、主動疏導治理痛點,及早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有效對策防患未然。完善應對預案,加強應急物資儲備和平戰轉換演練,力求用最少成本和代價解決問題,把小矛盾小問題解決在基層,把大問題大風險解決在市域。
堅持全程治理,形成從源頭到末梢的完整治理鏈條。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經驗為基礎,提煉超大城市全系統全周期治理模式。提高城市在風險沖擊時保持基礎機能、快速分散風險、恢復正常運轉、推動變革創新的危機治理能力。
堅持“三治融合”,全面激發基層社會治理內生活力。堅持自治為基,持續激發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內生動力,強化主體意識、強化自治功能,完善基層民主協商制度。堅持法治為本,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引導基層群眾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良好環境。堅持德治為魂,通過文化禮堂、道德講堂、文化活動中心等空間載體提升群眾文明素養,通過社區公約、鄉規民約和鄉賢文化、最美文化引導群眾樹立鮮明的道德導向,實現自我約束與公共擔當。
隨著數字賦能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深化應用,城市治理模式從條塊分割、各守一攤的局面向基于平臺整合與萬物互聯的合作格局轉變,“數字社會”雛形初現。因此,只有善用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以大數據驅動多方主體和資源要素共建共治共享,才能真正發揮城市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治理的強大“引擎”作用。
探索數字賦能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系統方案。以“一整兩通三同直達”中樞系統為抓手,加快構建從“城市大腦”到“基層細胞”的智能化社會治理體系,充分發揮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的乘數效應,著力構建數字化引領、大數據支撐的城市治理現代化體系,努力成為數字治理系統解決方案輸出地。深化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數字駕駛艙體系建設,推動形成覆蓋市、區縣(市)、鄉鎮(街道)、村(社區)、網格的“五級機長制”。通過“大數據+網格化”的社會治理格局把數字治理的脈絡深入城市的每個細胞,“繡”出城市治理的精細品質。
加快“社區小腦”開發,打通數字治理“最后一公里”。統籌現有數據駕駛艙功能,深化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小前端”在“社區小腦”的協同整合。推動基礎數據生產和收集的標準化,實現數據“一個口子進、一個口子出”,降低數據更新、迭代升級中的人力成本。依托統一地址庫建設,全面開展社會治理數據“入格上圖”歸集工作,實現智慧治理“一口接進、一屏統覽、共享應用”。
拓展數字化應用,全面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智慧化水平。結合未來社區創建,深化智慧應用場景,加大衛生安全領域應用力度,提高民生保障領域應用深度,延伸個性化服務應用廣度。拓展社會治理數字化應用水平,使傳統的被動服務模式轉變為主動性的響應式服務,滿足居民的個性化需求。建立“數據驅動”與“居民自治”相結合的社區決策機制,通過智慧化轉型,使基層社會治理精細化、精準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