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委員會主席、評選委員會主任 朱麗蘭
(2020年11月03日)
尊敬的劉鶴副總理,
尊敬的沈躍躍副委員長,
尊敬的萬鋼副主席,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同志們,朋友們:
金秋時節,天高云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我國“十三五”規劃即將圓滿收官,“十四五”規劃將開啟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在兩個百年目標的歷史交會點上,在舉國上下學習貫徹五中全會精神的熱潮中,我們相聚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頒獎大會,向52位杰出科技工作者授予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勵的崇高榮譽。這是我國科技界、教育界和社會各界的一大盛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同志,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沈躍躍同志,全國政協副主席萬鋼同志,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同志以及各部門領導親臨大會指導,給予我們莫大鼓舞。在此,我謹代表何梁何利基金,對黨和國家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表示衷心感謝,對科技界、教育界和社會各界嘉賓和代表光臨本次盛典,表示熱烈歡迎,對在香港通過線上視頻參會的捐款人代表、信托委員和香港嘉賓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
下面,我代表基金評選委員會做如下工作報告。
一、關于2019年度基金信托委員會的有關決定
今年5月27日,受疫情影響,何梁何利基金在香港恒生銀行和恒生銀行北京分行,通過在線視頻召開信托委員會全體會議,圓滿完成了各項預定的議程。
會上,基金捐款人代表梁祥彪先生致辭,熱情贊揚在信托委員會、評選委員會、投資委員會和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下,基金穩步發展,評選工作卓有成效,基金三大科技獎項權威性與公信力與日俱增。基金捐款人代表向各位評委、各位志愿者表示衷心感謝。
信托委員會會議在和諧、務實的氛圍中,審議并接受了基金投資委員會截至2019年12月31日和2020年3月31日的投資情況報告;審議并通過了基金評選委員會2019年度工作總結和2020年工作設想;審議評選委員會關于《評選章程》的修訂草案;決定繼續聘請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為基金稽核師,負責基金審計工作,并對畢馬威事務所多年來義務承擔基金財務審計工作致以誠摯謝意。
這里,我想做兩點說明:
一是2019年,面對全球金融市場復雜激烈動蕩,基金投資委員會積極應對,年內投資回報7.9%,基金市值取得7.42億港元的較好成績。進入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經濟嚴重受挫。受此影響,今年一季度基金回報下跌-7.02%,基金市值維持在6.86億港元。但基金有足夠底氣和韌性爭取回升空間。為此,信托委員會決定,在貫徹自身過緊日子的前提下,今年仍然撥付獎金總額1200萬港元,與去年持平。這筆資金來之不易,我們要感謝投資委員會面對復雜環境所做出的艱苦努力和出色貢獻。
二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非政府組織管理法》的要求,何梁何利基金(香港)北京代表處已于2019年11月20日經北京市公安局批準,在京注冊登記成立。代表處的業務主管單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為此,信托委員會通過決議,對《評選章程》做適當修訂,明確基金的法律地位,并對個別條款適當修正。我們深信,何梁何利基金將伴隨全面依法治國的主旋律,沿著法制軌道為推進科學技術獎勵事業邁出堅實步伐!
二、關于今年基金評選委員會評選工作
今年年初,評選委員會辦公室向境內外提名人共發出提名推薦書2300多份。受疫情影響,截至4月20日,共收到提名推薦書865份,有效被提名人826人,其中“科學與技術進步獎”474人、“科學與技術創新獎”349人,“科學與技術成就獎”3人,總數與去年大體持平。
今年8月3日至5日,何梁何利基金2020年度專業評審會在北京鐵道大廈舉行。來自全國的120多位高端專家應聘擔任專業評委。經過初評產生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候選人3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候選人72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候選人34名,一并提交本次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委員會全體會議終評。
今年8月27日至28日,評選委員會全體會議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行;應到委員20位,實到19位,其中3位海外評委,受境外疫情影響,分別在香港和美國通過線上視頻出席部分會議。會議經過兩天緊張工作,本著公平公正公開的評選方針,堅持評選過程不受任何部門和個人干預,不為個別權威人士左右的原則,經過科學評議、優中選優,評選產生“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30名、“科學與技術創新獎”20名,今年2020年度何梁何利基金評選工作畫上圓滿句號。
今年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的得主,是兩位在不同領域畢生耕耘、貢獻卓著,以其杰出科學技術成就和卓越科學家精神,贏得評選委員會高度贊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
一位是共和國勛章獲得者、我國呼吸疾病領域的領軍科學家。他畢生致力于重大呼吸道傳染病等防治研究,取得豐碩成果;他牽頭建立的新發特發呼吸道傳染病的“預防-監測-治療-控制”鏈式周期管理體系,居于國際領先水平;他率領團隊進行長達9年的研究,在世界上率先提出慢阻肺早防早診早治新策略,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進展。在2003年的非典和2020年新冠兩場戰役中,他臨危受命,奔赴一線,在疫情研判、科學決策、臨床救治、重癥搶救等多個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為祖國和人民立了赫赫戰功。
一位是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她扎根敦煌57載,潛心從事石窟考古研究,是我國文物保護、研究、弘揚、管理的科學探索者和實踐者;她主編敦煌考古史上首部巨著——《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報告》,內容翔實,準確全面,堪稱世界之最;她突破傳統石窟考古方法,構建了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的考古新模式;她啟動數字敦煌工程,志在實現了敦煌石窟文物數字化永久保存和永續利用,為保護和弘揚祖國文化遺產做出彪炳史冊的貢獻。
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我國科學技術事業步入歷史躍升期。從823位被提名人中優中選優,脫穎而出的50位“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和“科學與技術創新獎”的獲獎人,科技成果豐碩、創新業績喜人,人人都有一張十分靚麗的成績單。他們是我國優秀科技人才、戰略科技人才、領軍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的杰出代表。總的來說,今年獲獎科學家成果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原創性突出,從“0到1”的科學成就不斷涌現;
二是關鍵技術創新不斷突破瓶頸約束,打破封鎖,暢通全程產業鏈,保障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三是產業創新在產學研深度融合基礎上提質提速,為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升級賦能;
四是區域創新催生邊遠、貧困和少數民族地區特色科技發展,加快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和鄉村振興戰略發展;
五是醫學藥學、生命科學領域科技創新碩果累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人民生命安全不斷帶來福音;
六是面向國家戰略需求,搶占科技制高點,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重中之重。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已經實現自主自控;
七是獲獎人結構合理,最大84歲,最小37歲,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獲獎人平均58.7歲,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平均52歲,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中青年成為獲獎科學家主體;
八是自主知識產權和總體創新能力出現質的躍升。今年獲獎人國際期刊發表論文10853篇,人均208.7篇;擁有發明專利1821項,人均35項,較2019年有大幅提高。不少獲獎科學家整合知識產權,實施品牌戰略,搶占國家標準或行業標準的高地。經過初步評估,今年獲獎人的主要科技成果,全部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85.6%的成果已經在國際競爭中從“并跑”進入“領跑”方陣。
各位嘉賓,同志們,朋友們,獎勵杰出科技人才是國家和全社會的神圣使命,是一項功在當代、澤被永遠的崇高事業。1994年3月,香港愛國金融實業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國偉先生共同捐資創立了何梁何利基金。當時,香港還屬于港英政府管轄,4位捐款人宣布:這個基金只用于獎勵為祖國科技事業做出杰出貢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他們的這段宣言,表達了香港有識之士愛國愛港、愛科學愛人才的拳拳之心。26年過去,4位基金創立者都已在九旬高齡離開了我們。我們深深地懷念他們。今天,4位捐款人的家屬、子女、孫子女,秉承愛國先驅的志向,一如既往地推進這項崇高的獎勵事業,薪火傳承,生生不息,續寫老一輩的創舉、善舉和義舉。在此,我謹向年輕一代捐款人代表,表達由衷的敬意,致以親切的問候。
同志們,朋友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獲獎科學家和廣大科技人員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殷切期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向科學技術的深度和廣度進軍。何梁何利基金作為國家科技獎勵一部分,也將以新的政治站位,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總結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健全評審機制,提高評選質量,把何梁何利獎辦得更具特色、更有影響,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再立新功。
讓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我國從科技大國走向科技強國的歷史性跨越,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