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明 陶玉流 王政 王云杰 朱劍峰
1.蘇州大學后勤管理處; 2.蘇州大學體育學院
近年來,大學生的健康與體質問題已成為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關注點。為了解我校大學生的營養知識等狀況,于2017年3-5月對部分大一新生進行問卷調查,以便科學有效地開展營養知識教育,為后勤膳食營養配餐提供理論依據。
選取了蘇州大學2015級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數學科學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及傳媒學院四個專業新入校的部分新生。共計607名。
1.問卷設計及評價
在參照有關文獻[1-3]的基礎上,通過走訪部分專家,結合我校實際情況,自行設定調查問卷,內容包括營養知識21題,營養態度10題,飲食行為習慣20題,共計51題。并呈送12名相關專家(教授3,副教授5,講師4)進行效度檢驗,認同率達80%以上,信度R=0.82。
2.問卷調查方法
調查員有課題經驗同學組成,調查前對其進行培訓,了解本次調查問卷的目的和注意事項。作者均為多年管理經驗的后勤和學校領導,直接對接各學院輔導員,以班級為單位,到班級進行當場發放、填寫并回收。確保了問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將原始數據進行預處理,應用EXCEL和SPSS10.0軟件做統計分析。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609份,回收607份,有效問卷607份,有效率為99.7%。四個專業分別對應醫科、理科、工科和文科,其中醫科160人,理科129人,工科69人,文科249人。(20.8%)(P<0.05);文科(15.7%)學生經常挑食高于其他專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女生(15.9%)喜歡到外就餐或者打包高于男生(11.4%),文科(20.5%)高于其他專業,城市(17.8%)高于農村(7.9%),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
在早中晚餐的熱能比例,含碘最高的食物、富含VC食物,女生正確率均高于男生(P均<0.05);醫學類學生在主要的供能物質、人體優質蛋白質,含碘較高食物題目的正確率高于非醫學類學生,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城市學生在人體優質蛋白質、果蔬主要提供營養素、含碘最高的食物、在體內轉化形成VA及富含VC的食物的正確率明顯高于農村(P均<0.05);漢族學生正確率高于少數民族,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
在不同性別方面,女生對愿意參加營養課程、預防肥胖和傳播知識積極情況明顯高于男生,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關注報刊雜志中的營養知識男生(24.7%)人數高于女生(16.8%),有顯著性(P<0.05);文科學生(67.5%)將營養知識用以指導飲食和預防肥胖上高于其他專業,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農村學生(98.7%)認為早餐對身體健康很重要(X2=11.653,P<0.01)。
1.選擇食物依據
蘇州大學部分大一新生在選擇食物依據上,65.7%的學生還是以注重自己口味為主來選擇食物。
2.其他飲食行為
蘇州大學部分大一新生為了減肥節食,女生(23.9%)高于男生(19.3%),文科學生(32.1%)明顯高于醫科(16.9%)、理科(13.2%)和工科(13.2%),城市(26.3%)高于農村(14.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均<0.01),少數民族學生(36.4%)高于漢族
調查數據顯示,蘇州大學部分大一新生對營養知識正確率掌握的總體較好,女生營養知識正確率高于男生;醫科專業高于其他專業,與課程里加入了營養知識的學習有關;城市學生高于農村,這與其生長的環境、接受教育途徑等有著一定的影響;漢族學生高于少數民族學生,究其原因,可能與各民族的飲食習慣有關。與肖春玲[5]研究結果不同的是,蘇州大學部分大一男生關注報刊雜志中的營養知識高于女生,表明男同學也在注重自身健康。只有6.5%的學生關心食物的營養價值,與日本、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講究“營養第一”的差距仍然很大。
應加強蘇州大學部分大一新生營養知識的宣傳教育,可在高校食堂內張貼營養知識圖片或多種方式吸引大學生興趣。食堂在管理過程中應注重營養搭配,多增加食物種類,養成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提高在校大學生利用營養知識普及到生活中的能力,從而實現自我健康管理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