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劍 遼寧財貿學院
引言:當前,計算機網絡有著非常多的應用優勢,諸如廣泛的影響力、高校的信息傳播速度等,同時與社會之間也存在著非常多的關聯性及等同性。其不單單是社會發展的主要源動力之一,同時也是犯罪、不良信息輸出等重要區域。所以,在“計算機網絡”中融入德育教育不僅自然,而且高效。為了教育出兼具崇高思想的計算機人才,保證全程教育,研究計算機網絡中所蘊含的哲學理論,“德育融合”與計算機網絡課程相融合,將先進的思想融入到計算機網絡中,從而完成“智德融合”的課程探索目標。
從互聯網發展到物聯網,網絡信息技術加速了社會的發展腳步,同時也讓社會生產力得到了顯著提升。以實際社會為物理基礎,通過計算機設備建立起了虛擬的網絡社會。而在計算機網絡所構建的虛擬社會中,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社會關系,與社會有著很多關聯性及同一性。而計算機網絡雖然能夠加速社會的進步,然而其所具有的較強影響力、高效信息輸出等優勢,其所具有的消極影響也是非常大的。當下,網絡暴力、隱私泄漏、網癮少年、病毒等矛盾問題不斷凸顯,特別是最近幾年所發生的網絡詐騙、謠言等,對社會產造成了非常嚴重的消極影響。
初始階段的計算機網絡是單個設備系統與多個終端進行連接的,用戶會分時間段占用計算機的網絡資源。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個過程并非實際意義的計算機網絡,依舊是單機體系。而將兩臺計算機進行相互連接并實現信息交流,才能算是實際意義上的網絡體系,并在此后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壯大,進而成長為單個體系的計算機網絡。而且為了滿足共享資源的要求,又逐漸演變成了由多個計算機網絡系統所連接形成的“網絡系統”,即互聯網。僅一臺計算機時并未具有任何的反應,然而隨著規模的不斷擴大,量變所導致的質變(原本是應用在自然領域當中),而在大規模的計算機體系下,逐漸演化成了人類生活所不可或缺的交流渠道。
之所以產生計算機網絡,其源動力就是社會的需要。在人類應用單機后,會察覺到文件的交換是非常多的,很多硬件設備都能夠完成資源的分享。為此,人類便開始探索怎樣將計算機構建成一個系統,讓這個系統中所有計算機都能夠共享這些資源。其與社會的發展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社會中資源不可能總被某個組織、國家所獨占。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類對于資源有著強烈的共享需要,公共資源終將被社會所分享。而計算機網絡的發展過程,表面上偶然的,然而是必然的發展趨勢。
在最早出現計算機網絡的時候,以訪問資源的視角分析可知,大部分都有著中心環節,資源掌握在少部分大型設備中,諸如Web,用戶的訪問都是從邊緣地帶朝著中心靠攏,而此過程中就出現了“網絡中心”。然而隨著技術的提升及設備造價的下降,尤其是微機的出現,才使得計算機走入了平常家庭之中,資源表現出了分散的狀態。而最近所發展起來的P2P技術又讓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資源是在某個點或某些中心集結,而是朝著邊緣發展,個體用戶均為資源的擁有者,同時又是訪問者,從而完成了“不對等”到“對等”的結構轉化。在此過程中所出現的改變,暗含著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規律,同時也體現出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哲學思想。
隨著web1.0、2.0、3.0時代的不斷發展,使得計算機技術在各個領域中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而導致計算機技術得到普遍應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具有的資源共享性。在網絡當中的每個用戶都是資源的提供者,同時也是訪問者。具有豐富資源的網絡社會,對于每個用戶來說都是自由、開放的,并且互聯網中所出現的思想,有些是真理,而有些卻是謬論。
學生通過網絡進行新知識的學習,然而其所獲得的知識并非具有實用性的,有些知識是是科學的,而有些知識卻是偽科學的,真理與謬論交織在一起。學生將所掌握的知識應用在某些領域當中,所取得的效果差強人意,必定會對學生心態產生極大的影響。而“德育融合”的計算機思政課程教育,在每節課中將思政內容進行穿插并有效的累積在一起,歸納網絡實例,總體上引導學生們樹立良好的“三觀”思想。
計算機網絡不僅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分享,同時還有著較快的信息傳播速率。高校學生是思想最活躍的一類人群,其偏好最新的文化及網絡趣事。老師可在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將網絡技術與學生們有興趣的文化交織在一起,并在其中融合思政內容。與此同時,“德育融合”的計算機網絡思政課程還必須具有時效性,對于國內外的社會熱點話題加以重視,將學生有興趣的事講述給他們聽,讓學生們能夠充分掌握中國的基本國情及國際形勢。在計算機網絡思政課程中融入中國特色,能夠為課程田間動力,培養學生們的學習熱情。
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具有相應的客觀規律,在自然發展過程中必須對其加以認知,把握其規律,從而有助于“德育融合”計算機思政課程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