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泰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重要的一項就是文化自信。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需要文化的繁榮昌盛,還需要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命運共同體下,中國將繼續對外開放,凸顯我國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在這樣的機遇下,將人文與科學這兩個教育模式融合起來去培養新的高素質人才,既拓展了教育的高度和深度,又打造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具備整合的思維方式以及全球化視野。在傳統科學教育中將新的知識運用于實踐的同時賦予其人文的精神,尋找其融合點將科學知識與人文精神深度重構。新時代下是創新學習型的社會,傳統“功利性”的文化教育模式已經不具備全方位解決問題的能力,多方位、多維度、多空間的思考方式才是重要開發領域,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的融合才具有深遠的探索意義。
推進兩種教育模式融合的首要任務就是理念,傳統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不高,大部分高校注重科學技術知識的培養而忽略學生精神層次的培養,所以提升了人文教育的比重才會促進人才素質的全面提高,使之成為既會做事又會做人的合格人才。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培養人的各個方面素質,而高等教育相比于其他教育模式更注重了人才各個方面的培養。當前社會,在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創新的刺激下,經濟全球化成為不可阻擋的大趨勢。大數據、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區塊鏈等新的領域方興未艾,掌握高等知識技術的人才將會供不應求。但是,僅僅掌握頂尖的科學技術是否能滿足時代的需求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沒有崇高的精神境界以及良好的素質,這些高技術人才對我們國家戰略的發展是不利的。為此,基于國家和個人發展的需要,高校的教育在注重學生“才能”提高的同時,更要注重“人”的發展。我們大學教育理念需要從“成才”轉向“成人”。
傳統高校教育過于注重于就業,或者說過于強調職業的適應性,一切以就業為最終目的。現在為了適應國家的需要,必須將學生從崗位的適應性轉變為社會的適應性,將就業教育向創業教育轉變。這就要求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目標適應未來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變革。
要注重創新能力和素質培養,加大選修課的比重,增加選修課的門數,學生可以跨學科選課,給學生個性發展提供空間。在實踐教學過程中,增設一些有較強技術含量的綜合性、設計性、交叉學科性的項目,將基本實操技能、綜合實踐、專業技術應用等能力有機的結合起來。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以及興趣愛好進行分層次的教學。對于自身基礎較差,起點較低的學生可以僅要求其完成基礎的培養其較高的提高模塊,課程單元的模塊化是建立在課程結構的整合基礎上的,改變過去幾門相關課程各自封閉的體系,消除互相隔離、彼此重復的現象。使多門相關的課程相互滲透融合避免傳統的一門課程教學模式單一的問題。
班級是學校的最基礎構架,傳統的教學都是采用班級授課制,老師在講臺上講授各種知識,學生在下邊被動的聽課學習知識。而新的教學理念是要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與能動性,去主動的參與學習各種知識。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個人模擬的方式,尋找講授法以外的教學方法。
一是要加快教師知識更新力度,有計劃地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到國內外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和實驗室攻讀學位或合作科研,博采眾長,提高其自身素質。二是對教師跨學科深造,研究不同領域課題采取一定的激勵措施,鼓勵教師去了解學科的前沿動態,在本學科堅實的理論基礎上去主攻、參與前沿課題研究,真正做到在本學科有較深的學術造詣、把握前沿的學科動態。三是加強人文知識的學習。現在高校的教師,特別是中青年教師受教育的時代正是應試教育和專業教育模式盛行的時代,根深蒂固的有一種重視科學知識輕人文思想的意識,這也是歷史時代的產物。所以我們如果要求學生們能夠文理相通、科學人文都能夠發展就必須要加強教師自己的人文底蘊,彌補自身人文素質的缺陷,這就要求教師先要做到科學與人文的相互貫通。
隨著5G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新產業的產生,對我們所提倡的校園精神文化、校園制度、校園物質行為文化等層面造成了一定的沖擊。這種情況對校園文化的提升是一種挑戰。大學作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陣地,對于這種挑戰,我們應該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去引領。典型塑造是引導大學生思想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用鮮活真實的人物榜樣和典型事例可以讓學生置身具體的情境之中,產生一種價值觀上的道德共鳴與認同。在學生中要進行各類先進的表彰工作,讓典型事跡觸手可及。同時,著重渲染典型事例。形成向身邊的優秀人物學習的風氣。在學校的榮譽體系中將先進評價納入到人才培養的綜合性考查中去,形成用典型個例去塑造、感化周圍人的長效文化機制。
孟母三遷的故事早就告訴了我們教育離不開環境的影響,不管是人文教育還是科學教育都很大程度上受校園文化環境的影響。發展校園文化,根據高校自身的特色進行校園文化的發酵發展,通過發展創作校園文化空間,形成濃厚的人文發展氛圍。通過專題報告、文化長廊、大學生藝術節、名師講座、讀書月、參照“感動中國人物”形式對校園影響較大的正能量者進行獎勵。其次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讓文化氣息遍布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讓學生在校園中能夠無時無刻感受到人文氣息。
在校團委統一管理下,開展書法、無人機、機器人、攝影、VR技術、演講等形式的社團活動,使學生跨專業、跨領域感受不同的人文氣息,在親身感受和領悟后,拓展學生視野范圍,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角度去感悟人生,讓人文和科學真正的有機結合起來。
一是教學評價不能僅僅注重學生獲得知識的多少,要將重心向學生通過學習而養成的思維、精神等方面的品質上傾斜。二是對學生的教學評價應該多注重學生的綜合能力評價,提高學生去自主學習能力、發現解決問題能力。三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培養學生自主性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考試方式的多樣化。考試的方式,可以因課程及培養人的素質的需要制宜,把論文測驗、方案設計、調查報告、口頭答辯、平時教學參與情況及閉卷測試等適度結合起來進行評定的設計。五是著重培養學生發現新事物、探索新事物的創思維和能力。
高校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你大膽改革創新,拓展辦學思路,整合優勢教學資源。因地制宜,建立多種獲取知識的渠道,如講座、無障礙咨詢通道、講演、采訪、零碎時間的短期課程,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時間和機會。為學生在新時代學習創新型社會提供較強的競爭力和稀缺人才,也符合真正意義的素質教育。
先進的教育模式是培養學生快速成才的捷徑。例如,同水平高校之間建立聯合辦學,學生利用周末時間到其他學校進行課程學習,成績合格頒發相應學位證書。同一所高校院系之間建立跨專業聯盟,結合各自優勢進行資源共享,既是專業課程的學習,又可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育部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要求:大學生應具備道德品質素質、人文素質、專業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等基本素質。我們高校所提倡的加強人文素質的培養其主要就是文化素質的教育。提高學生在審美觀點、文化品位、人文情趣方面的能力。而建立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基地,可以提高高校的文化品位格調,推動了高校文化素質教育工作的開展。
新時代高科技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迫切需要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學生在自身的專業領域不能完全解決新時代出現的跨專業、跨領域的問題,這就需要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進行引導和領路,同時也是對基地師資隊伍的高標準要求,必須具備與時代匹配的最新知識和文化引導。因此,教師務必將跨學科的知識榕湖貫通、加強文化素養、不斷提高教學技能,才是滿足學生不斷進行素質教育的途徑。
隨著全球的信息化,新媒體對人文和科學教育有著巨大的機遇和挑戰。學生在利用新媒體獲取新知識信息和便捷的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人生觀的影響,要格外引以重視。當下,信息的碎片化,新媒體的介入,會使學生形成獲取信息知識的簡短化,會充實各種垃圾信息,占用學生進行新知識新領域的開發和探究的精力。因此,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使學生接受有組織、系統的文化教育方法,同時配合教育目標的設定、教育內容的制定等這些有效手段去系統全面安排,將一些片面的信息排除出去,從而有效的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能力。
結語:綜上所述:人文教育和科學教育相融合要求我們高校從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上進行轉變,去優化高等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所要求的高質量人才。現代社會也迫切需求多元化高素質人才,高校作為人才培育基地也應迎合這種需求,總結經驗,積極探索,大膽實踐,扎扎實實地把教育工作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