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潔 湖南師范大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多媒體設備與技術被普遍應用于教育領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學資源,提升教學效果,減輕了教師與學生的壓力。然而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依賴性較強,片面的教育技術理性化現象愈加明顯,并未對教育技術理性加以思考與批判,這對教育的長遠發展是極為不利的。本文從教育技術理性化的表現著手,旨在重新審視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促進我國教育長遠發展。
技術功能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即最大化利用技術功能,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逐漸變得懶散,各個教學環節都想要通過信息技術來完成,部分教師在信息化的教學過程中,只是單純的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瀏覽,并未將基礎知識講解透徹,并且在制作教學課件時,也是直接從網上下載課件或者借鑒他人課件,導致課件中的知識點雜亂,而且在使用課件教學過程中沒有合理的拓展來豐富教學內容,更缺乏和學生的互動, 導致對學生的課堂情況無法掌握,盡管青年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較為熟練,但是授課技巧以及備課是他們更為關注的點,在信息化教學時,他們只是簡單的制作一下教學課件,教育本末倒置。另外一方面,部分教師對課件的制作太過于重視,花大量的時間在研究怎么使教學課件對學生更有吸引力,少部分教師還在課件中穿插了部分課外知識,但是對于課本知識的講解并不到位,造成了課件的華而不實,只會使得學科教學本末倒置。
信息技術與我們的教學目標脫軌,學習者和使用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研究技術,卻在研究中忽視了價值理性,難以達成教學目標,部分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對知識的掌握較快,但是學生并沒有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信息技術引入對營造課堂氛圍,有很大的幫助,但是限制住了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創造力,教學效果不如人意。部分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方式逐漸僵硬,固化, 搜索引擎的普及使得教師遇到難題只會搜索不懂得思考,如果離開信息技術教師和學生將無所適從, 對技術理性缺乏批判意識和批判精神。盲目追捧信息技術,將會造成技術地位高于人文地位,缺乏關于信息技術對學習者學習觀、價值觀、人文關懷影響的思考。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本質區別是目的與手段,只要科學技術服務于人類的活動,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爭議將一直存在。價值理性為工具理性手段的實施提供了依據,工具理性是價值理性的支撐。基于此,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充分重視價值理性,防止技術理性的唯工具化,使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辯證統一。教育信息化與教育現代化的目的是促進人的發展,人居于主體地位,強調教育的價值理性就是情強調對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們對現代教育技術回歸理性的過程,不再盲目重視技術功能與應用。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人們在教學活動中不斷產生對現代教育技術新的認知,近年來許多學者對技術觀念進行了研究,例如從倫理角度研究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此外,信息生態觀指出,在人、技術、價值等組成的系統中,人是維持系統運行關鍵力量,人占據主導地位。
在價值理性的基礎上,客觀、辯證地看待信息技術,結合當前的教育問題,科學地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領域中。針對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活動中技術理念的泛化主要問題,筆者提出了以下的建議:教師要轉變觀念,客觀地認識現代教育技術。一是要認識信息技術在學科教學中的價值。信息技術不僅僅是教學技能,還是課堂教學的的得力助手。教師應正視信息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價值,利用信息技術整理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利用動畫、圖片、音頻吸引學生的目光,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使課堂教學可以順利開展。二是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應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教師要正確認識信息技術的應用,教學方式、教學理念要與時俱進,科學利用多媒體,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通過多媒體因材施教,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根據學生的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值得注意的是,在應用多媒體實際,教師不能過于依賴,在教學過程中仍需著重書本基礎知識的講解,教師講解為主、多媒體教學為輔,實現教學最優化。三是要樹立正確的課件使用理念。教師在通過信息技術制作教學課件過程中,應緊緊圍繞課本教學,摒棄形式主義、華而不實的風格。課件中應使用一定的篇幅講解課本知識的重難點,并且難點不應過多,避免學生難以掌握。在課本理論匯中合理穿插課外知識,使學生可以合理放松,同時也可以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馬克思哲學下的技術倫理觀認為,技術倫理是技術負荷正價值與負價值的統一,這對防范技術的負面影響發揮著積極的作用。技術的負面價值伴隨著技術進步而增加,技術應用產生的負面價值不利于人個性的培養,在這一過程中需要融入倫理。同時指出,實踐活動可用于揭示實踐理性的內涵。對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中的技術理性全面否定是對教育不合理性的承認,亦是對客觀規律的否認。然而,教育技術理性也為教師教學模式的變革提供了有效的支持。有研究指出,認識、認識發展而來的實踐、工具是實踐理性合理化的重要影響因素,若要推動實踐理性合理化,必須以先進技術為依托,樹立正確的理念。從教學角度來看,加強教師培訓。校方應與當地教育部門應積極合作,第一,加強培訓師資隊伍建設。當地教育部門應在各個高校選拔各個學科教學專家,組建一支培訓師資隊伍,這些專家不僅具有講的理論水平,而且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可以對學科教學科學指導。學校在選擇參訓教師時,應選擇專業過硬、信息素養較高、有專業發展意愿的教師。職業培訓后由這些教師帶動其他學科教師,通過經驗交流會、公開課等形式為其他教師提供參考。培訓的內容不能脫離實際,培訓教材滿足課堂教學的需求,注重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使參訓教師可以近距離了解先進的、科學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并通過實踐活動推動信息技術在學科課堂教學中的科學應用。在培訓過程中,還應制定科學的獎勵制度,將培訓納入工作績效考核。對于獲得優秀學員的參訓教師應給予其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提升教師的參與度。最后,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在培訓結束后應通過理論考試、實踐教學等奧和與評價參訓教師,這對參訓教師可以發揮督促作用,提高職業培訓的效果與質量。此外,加強教師技術倫理教育,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在教學活動中注重自控能力的鍛煉,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生態意識觀與倫理道德理念,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積極推動人文精神融入教學中,使教師具備較高的科學素養時還應具有健全的人格、較高的審美情趣,能夠對新技術秉持公正、客觀的態度。加大宣傳力度,利用校報、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進行宣傳,將優秀教師作為典型,發揮榜樣的力量。校方還可以在官方網站社會設置專門的模塊,未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通過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的培養,防止教師片面看待信息技術在教育應用中技術理性問題,從而推動教學改革發展。
綜上所述,大數據、云計算在教育中應用是傳統教學模式變革、教育改革的助推器,受到了教師與學生的喜愛。但在現代教育技術發展過程中,人們需要防止工具理性對價值理性的僭越,避免產生“以技術為中心”的思想觀念,重視價值理性對教育發展的重要性,實現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辯證統一,結合其他科學理性,促進現代教育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