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華玲 山東省委黨校(山東行政學院)
(一)產品結構品種漸趨合理。近年來,山東省海洋生物育種與健康養殖產品品種逐步由單一品種向多品種發展,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轉變。主要品種由傳統的低附加值的貝類、對蝦、蟹類、藻類等,逐漸向海參、鮑魚、金烏賊、三文魚、石斑魚、鲆魚類、比目魚類等高附加值的海珍品轉移,2019年海參育苗3845543萬尾,鮑魚186970萬粒。另外,一些稀有品種,如嶗山仙胎魚、斑點鱒鮭、六線魚等品種也成功獲得選育、繁育。
(二)產業區域布局差異較明顯。海珍品主要分布于青、煙、威三地,傳統品種主要位于其他四市。海參、鮑魚、半滑舌鰨等海珍品育苗主要分布在青島、煙臺、威海三地,2019年山東省海參育苗產量3934583萬頭,其中青島占6.14%,煙臺占20.89%,威海占67.82%。鲆魚類育苗主要分布在煙臺、威海兩市,其他地區產量較小。三文魚、大西洋鮭魚苗主要產自煙臺的東方海洋,濰坊、東營、濱州等地鮮有海珍品育苗。海帶主要分布在煙臺和威海,紫菜主要產自日照。
(三)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建立。目前山東省基本上建立起由企業提供研究經費、科研院所提供技術和人才、吸納企業高級技術人才共同參與研發、共建海洋科技示范基地等共性技術平臺,實現了優勢互補、利益共享,大大加快了海洋科技成果的轉化。例如,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屬的海岸帶生物資源實驗室是山東東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共建的一個致力于海岸帶高附加值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的聯合研發平臺,使科研與生產緊密結合,雙方優勢互補、協同創新,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
(四)產業組織形式不拘一格。初步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主,輔之于以合作社、大型農戶為主體的產業組織模式。深水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等養殖模式,集約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適合規模化生產,必須以大型的龍頭企業牽頭。而山東省海水養殖大部分分布在沿海農村,以“小農式”經營為主,生產規模小,抵御風險能力低,因此通過組建合作社,提高抵御風險能力,逐漸形成了以龍頭企業為主,輔以合作社、大型農戶的產業組織模式。
(一)某些海洋生物品種面臨種質退化、病蟲害等問題亟待解決。如煙臺海灣扇貝面臨個頭變小、死亡率升高等問題。其主要原因,在于國家在種質保護和技術開發方面投入少,部分企業開發雜交扇貝培育技術,但因投入太大,見效時間長,無政府財力支撐,企業缺乏足夠的研發資金,積極性減退;另外,隨著捕撈技術的日漸成熟和對水產品的需求量的擴大,出現了難以遏制的過渡捕撈現象。過渡捕撈導致海洋生物銳減,山東近海岸海底層的魚類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少,海洋優質品種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
(二)養殖品種及苗種標準化尚未完善。一是未能依據水體生態容量計算養殖密度,針對育苗用藥、用水、投餌、抗生素用量等缺乏明確的質量安全標準,無法對養殖品種常見病害起到預防作用,易擴大病害傳染范圍、造成藥物殘留超標等問題,嚴重影響到產品品質與外銷效果。二是缺乏對水域環境質量的監管機制,難以實現對水質的動態檢測,在養殖環境管理方面,除了《漁業水質標準》外,再無其他有針對性、可操作的行業標準,這客觀上加大了養殖業環境管理的難度,難以有效防治污染。
(三)海洋技術創新能力有待提升。一是重大關鍵技術難以突破。國家沒有設立一些專門機構,加大對養殖技術和重點突破的關鍵技術進行科技攻關,如深水網箱養殖技術、生物入侵、品種多倍體問題等;對于病蟲害防治問題,現有研究中,涉及在海水種質資源病蟲害防治方面,基礎性研究太少,缺乏專業人才。二是在研發過程中嚴重分離。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高校、科研機構,在海洋科技創新及轉化方面的聯系都過于松散,遠未形成一個有機協作的整體。三是利益分配不合理,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不健全,產學研合作各方之間的利益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分配,致使合作難以進行。
(四)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科技創新型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未能及時接收到由政府提供的專項優惠政策與資金。一是海洋高新技術企業在人才引進培養、技術研發、資金投入方面受到嚴重制約,僅依靠現有優惠政府無法滿足企業長遠發展需求。二是缺乏專業對口的中介服務機構,海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三是難以促進沿海漁民實現轉產轉業目標,缺乏充足資金用于針對漁民進行現金補償與技術培訓,漁民轉業后缺乏對口崗位吸納轉移勞動力。四是海洋漁業經濟增長方式較為落后,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缺口較大,針對海洋緊急事務缺乏靈活處理能力。
(一)完善政策體系。一是積極引導海洋強省建設專項資金向海洋生物育種與健康養殖業轉移,為育種養殖產業的發展提供財政資金扶持。加大海洋育種與養殖資源修復、標準化池塘改造、平安漁業、遠洋漁業等財政扶持力度;推廣碳匯漁業生態補償制度,由政府劃撥專項資金為貝藻增養殖、循環水養殖從業者提供資金補貼。二是由國家推行海域使用金減免政策,針對中央投資計劃中涵蓋的育種養殖項目、省級重點建設項目開通用海審批綠色通道。三是健全海洋育種與養殖水域灘涂規劃和保護制度,圍繞污染減量、達標排放等層面編制具體排放標準,構建污染損害評估技術體系與生態補償機制,重點面向水產品養殖與生產行業加強執法監督體系與質量檢測機制建設,實現對水產品生產全過程的有效監管。四是借鑒廣東省經驗建立知識產權創造激勵機制,編制詳細獎勵標準與激勵政策,為育種、養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二)強化科技支撐。一是強化人才支撐,針對現有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拓寬人才招收渠道,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的合作力度,以生物育種、傳染病防控、飼料營養品質、產品質量安全、資源開發等環節作為著力點,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進研究成果的轉化與應用,同時面向國家與省內海洋經濟結構發展前景,積極完善產業發展標準的制定工作,加大標準實施力度。二是創設企業參與、市場引領的產學研科技創新機制,集中力量投入到海洋生物育種與健康養殖業良種培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水產養殖與精深加工、碳匯漁業等領域,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與技術支持。三是深化公共服務平臺資源的整合利用,構建以市場化運作模式為主導的新型公共服務體系。例如實施水產技術推廣人員培養和知識更新工程,加強海洋育種與養殖業實用人才帶頭人培養;加強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數據和信息整合共享。四是加強疫病防控體系建設。依靠全省、市、縣三級動物疫病防控機構,逐步完善水生動物疫病監控,形成疫病監測報告、預警、協調和應急處置以及病害綜合防治和推廣體系,推廣遠程診斷輔助系統。
(三)優化投融資支持。一是以政府為主導實行宏觀調控,借助財政撥款、給予稅收減免優惠等方法,為國家實驗室、重要海洋科研與教育機構、重大海洋科技項目及涉海企業研究開發中心建設提供資金與政策支持;采用資本金注入、貸款貼息、融資擔保等手段,滿足重大海洋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二是構建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投融資機制,充分調動相關企業與個體漁民的參與熱情,以省自然資源廳與省農業銀行、農業開發銀行全面業務合作為平臺,加大金融對現代海水育種和養殖業扶持力度。三是為具備發展潛力的企業提供上市機會,吸引外省和港、澳、臺及外國資金。提高信貸比例,加大轉產轉業補貼金額,大力扶持遠洋捕撈業,在大型船隊的組建、港口的基地建設、養殖業資源的開發、產品銷售渠道等方面要給予適當的支持。
(四)加強產業組織培育。一是重點選擇龍頭企業與具備發展潛力的企業給予政策扶持,鼓勵大中型企業及各類優勢企業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加強企業在海洋高新技術領域的研發推廣力度,培育一批在國際上具備較強競爭實力與影響力的大型企業集團。二是基于產業鏈延伸目標,引導龍頭企業牽頭,將養殖基地、個體農戶與其他類型企業納入到協同機制中,引入訂單、預付款等交易模式,并確立利益分配標準,以此構建區域范圍內、產業鏈上下游的利益共同體。三是在煙臺、威海、青島、日照、濰坊等地建設一批水產品精深育種與養殖基地,加快建設榮成、城陽、芝罘等一批冷鏈物流基地,形成區域范圍內集聚的水產品物流中心和水產品專業化基地。四是引導龍頭企業起到帶頭作用、發揮輻射影響力,構建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由多家中小企業協同參與的產業集群,依靠集群內部的緊密連接與合作關系推動海洋育種與健康養殖產業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