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會榮 惠民縣委黨校
山東省惠民縣位于“環渤海經濟圈”、“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濟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四大發達經濟區的交匯點上,西連省會濟南、東接濱州、南枕黃河、北臨渤海。行政區域面積1357平方千米,總戶籍人口65萬,其中農業戶籍人口為47萬人,占全縣人口的73%?;菝窨h是傳統農業大縣,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112.54萬畝,全縣涉農企業130余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近年來也快速增長,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勢所趨。
將土地向農業生產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培育現代農業主體,推進農業的規?;I化、標準化、訂單化、品牌化。
土地流轉無論是對流出方還是對流入方來說,都可以促進農民創業致富。
一方面,通過土地流轉,可以吸引優質要素投入農業農村領域;另一方面,通過土地流轉,使不再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向縣城、小城鎮集聚。
全縣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112.54萬畝,適宜流轉土地面積93.38萬畝(種植苗木、果樹、設施農業等不適宜流轉土地面積19.16萬畝)。截至2018年底,全縣土地流轉總面積51.088萬畝,土地規模化率達54.71%。從流轉方式上看,出租(轉包)50.868萬畝,互換0.22萬畝。從流轉方向來看,向企業流轉6.1236萬畝,向專業合作社流轉10.5541萬畝,農戶間自主流轉30.6668萬畝,流轉入其他主體3.7435萬畝,其中,流轉用于種植糧食作物的共18.1024萬畝。全縣土地流轉大戶833家,共流轉土地約24.03萬畝,占全縣流轉土地面積的近五成。其中流轉100畝以下者有255家,流轉100-200畝者有226家,流轉200畝到300畝者有168家,流轉300畝到500畝者有117家,流轉500畝到1000畝者有48家,1000畝以上者有19家。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流轉200畝土地以下者占總數的58%,超過流轉大戶總數的一半。
通過近幾年的土地流轉,三農工作均取得了可喜的變化,農業從業各方均受益,主要取得了以下三方面的顯著成效。
一是通過土地流轉,實現了土地的規?;N植,發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等新模式新業態,提高農業附加值,農業“新六產”茁壯成長。如皂戶李鎮康家堡村利用城郊區位優勢,依托土地流轉成立了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了現代農業觀光采摘園,水果、蔬菜統一種植、統一管理,節假日游客絡繹不絕,采摘園效益非??捎^。胡集鎮東趙村,全村1290畝地,由本村的13戶農民承包經營,劃分了三大農業片區,分別是無公害韭菜種植區、高效瓜果采摘區、優質糧棉種植區,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
二是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使惠民的特色優勢產業得以發展壯大。皂戶李鎮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苗木等特色種植,涌現出了一批苗木種植專業村和皂戶李苗木協會等先進典型。李莊鎮通過土地流轉發展洋蔥、大蒜、辣椒等蔬菜種植,使該鎮三辣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麻店鎮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西瓜、菠菜標準化種植基地,建立了無公害種植示范基地。胡集鎮和魏集鎮通過土地流轉發展食用菌產業,建成了冠銘菌業和魏集春生食用菌等一批高效生態農業科技園區。
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得以釋放土地資源的經濟潛力。全縣一批大規模、上檔次、高效益的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通過集中土地、集中經營、集中加工和集中銷售,實現土地流轉增值增效,形成了“興一項產業、活一片經濟、富一方農民”的效果。截止2019年8月底,全縣涉農企業已達130余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市級農業龍頭企業46家,縣級龍頭企業50家,資產總額63.2億元,年銷售收入達到121.8億元,帶動基地70萬畝,帶動農民增收15.3億元。各類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得到較快的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已達2700余家,其中國家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3家,省級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社23家,市級示范社24家,縣級示范合作社105家。家庭農場140余家。其中省級示范場1家,市級示范場16家。如何坊街道充分發揮靠近城區的優勢,推行“整建制”流轉,培育一大批種植大戶,促進了農民增收。同時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已進行流轉的農戶,成立聯合服務組織,積極為農戶對接手工藝作坊、企業、工廠等,發展訂單產業,代工攬活、發包配送。同時,惠民縣建立健全電商服務平臺,發展特色產業,如柳編、草編、手工布鞋等手工藝品,積極為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開辟市場、提供工作機會,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農產品有銷路才會催生和激活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土地流轉壯大農業的規模化經營。第七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于2019年8月29至31日在惠民縣舉辦,惠民這座小城瞬間成了“網紅”城市,特色優質農產品乘著電子商務的東風風靡各大銷售平臺,品牌知名度大幅度躍升,讓農業的規模效益顯現,極大惠及了農業的從業人員。
村集體通過土地流轉可以增加10%左右集體土地(溝路渠等),實現了村集體增收。集體增收后,更多地把資金投入到美麗鄉村建設當中,使家鄉建設的更美麗、更健康、更和諧。
當前面臨的困境:部分村民認識不足;農業經營主體較少;土地流轉政策待完善;流轉大戶融資困難,對土地經營和發展模式思路模糊等問題。
創新種植方式,轉變農業增長方式,土地流轉規模經營已是大勢所趨。今后要加大宣傳力度,特別要深入挖掘典型代表和特色做法,積極宣傳,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一是要要積極整合項目資金、協調涉農金融機構,加大政府資金和信貸支持力度,積極扶持土地流轉承包大戶,引導土地流轉中介組織健康發展。
二是要要核查大戶信息,實現融資便捷化。土地流轉承包戶當前最大的困難就是融資難。要積極探索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出臺農村流轉土地經營權登記頒證及抵押擔保辦法。結合全縣“魯擔惠農貸”相關政策,將土地流轉大戶信息全部建檔立卡,建立流轉大戶信息庫。2018年底,全縣已為15戶流轉大戶提供擔保支持,金融機構發放貸款650萬元,助推了全縣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健康發展。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流轉大戶有融資的需求,這方面的政策力度要進一步加大。
三是重點對有一定規模的專業大戶、中介組織、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在政策上、資金上、技術上給予大力支持,獎勵具有示范效應和帶動作用的規模經營企業或種養、加工、流通大戶以及專業合作組織。
四是健全政策體系,優化家庭農場發展環境。出臺意見,引導專業大戶、具有一定規模的合作社社員農戶通過工商登記注冊為家庭農場,并在土地、資金、稅收金融、流通、人才等方面加大對家庭農場的扶持力度。
農產品有銷路才會催生和激活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土地流轉壯大農業的規模化經營。第七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于2019年8月29至31日在惠民縣舉辦。要借助電子商務的東風,大力培訓和扶持電商發展,關注農產品直播賣貨,把農產品可以快速到達經營者和消費者手中,解決農產品出路。
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尤其要注重對種養大戶、“田秀才”、“土專家”等鄉土人才的創業技能培訓,不斷充實農業實用技術隊伍,使其成為本鄉本地規模流轉土地的掛帥人才;堅持扶持本地能人大戶與招商引資并重,鼓勵支持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等主體,以主導產業和特色農業基地為依托,大力發展“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積極引進項目,培育大產業。建立優勢農產品基地,切實產生規模效益,提高示范園區輻射帶動作用,為推進產業化經營提供支撐。
大力培訓失地農民再就業技能,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優先返聘返用流出地農村勞動力。培訓培養新時代農民發展農產品加工、農村電商和農業服務業,推動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開辟農民就業新途徑。
借勢農地流轉歷史性機遇,超前規劃好我縣農業產業結構規劃與布局,克服多年來惠民農業大而不強、分散無序的發展狀況,大力培育2-3個在全省乃至全國有總量有質量的農業品牌產品、支柱產業,推動惠民現代農業跨越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