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津津 浙江理工大學科技與藝術學院
本文研究重點是針對不同的農村低齡貧困老人群體,提出可行性強的再就業的路徑。通過對杭州和上虞地區農村貧困老人的實地調研,按照年齡體力、性格素養、文化程度、技術素質、人際關系等五大因素,將農村低齡老年人分為生產潛力型老人、技術潛力型老人、管理潛力型老人、創新潛力型老人四大類。
該類老人主要特征是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力量、強度以及體能都能滿足一般生產勞動的需求,但在技術和管理能力方面較為薄弱。在農村低齡貧困老人中該類老人約占65%左右,其可以參加生產類的就業活動,但很難自我解決貧困問題,這也是農村低齡貧困老人再就業的中堅力量。
該類老人主要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特別是傳統技藝)的老人,該類技能對身體力量和體能要求相對不高,但由于規模較小和宣傳不足,產出效益又相對較低,比如民間常見的木刻和木雕、刺繡、制傘、陶藝、剪紙、燈籠、戲曲、傳統美食等。在農村低齡貧困老人中該類老人約占20%左右。通過深入交談和挖掘,多數老人都具有一種或多種傳統技藝,所以如何應用好傳統技藝成為解決農村低齡貧困老人自主再就業的重要突破口。
該類老人主要特征是具有較高的威望和一定的文化程度,熟悉農村“熟人社會”管理和農村行為規則,所以良好的人際關系是管理潛力型老人的突出優勢。在農村低齡貧困老人中該類老人約占12%左右,多為因病致貧、意外致貧,該類老人再就業的意愿較為強烈,追求美好生活的內在動力較為充足。
該類老人最重要的特征是性格外向、頭腦靈活、樂于接觸新事物,并且具有較高的傳統文化素養。該類老人在農村數量較少,約占農村低齡貧困老人的3%,但是熱情開朗、善于交際、勇于嘗試的特點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類老人一般急于擺脫貧困,大多開展了多種創新創業嘗試,但囿于人手資金技術匱乏,結果不甚理想。
本文通過查找大量文獻和實地調研,針對農村低齡貧困老人,根據年齡體力、性格素養、文化程度、技術素質、人際關系等方面的要求,除了傳統的體力型就業路徑,詳細研究提出了傳統技藝傳承創業、社會管理以及面向農村服務需求的新型就業路徑。
隨著孕育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非遺技藝傳承日漸活躍,樸實的農村傳統技藝更受人矚目,其實用價值、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得到普遍認可。所以本文認為利用好傳統技藝將成為解決農村低齡貧困老人自主再就業的重要突破口。“留得住傳承 看得見鄉愁”,傳統技藝傳承與產業扶貧的有機結合將是解決農村低齡貧困問題的有效途徑。圍繞木刻和木雕、刺繡、制傘、陶藝、剪紙、燈籠、戲曲、傳統美食等傳統技藝,以技術潛力型老人為核心,特別是深入挖掘低齡貧困老人的技術潛力,以傳、幫、帶的形式帶動傳統工藝的發展壯大,充分發揮傳統工藝覆蓋面廣、兼顧農工、適合家庭生產的優勢,擴大就業創業,促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這也是實現“輸血式”幫扶向“造血式”扶貧轉變的最重要的途徑。
在農村熟人社會中,鼓勵引導管理潛力型老人從事社區公益事業和公共事務管理方面的工作,主要開展垃圾分類督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檢查、農村交通秩序維護和安全管理、社區服務宣傳和管理、社會治安維護、鄉村事務張羅和調解、鄉村維權宣傳教育、農村集市管理、鄉村社區兒童和老人代理監護等工作。該類型的就業路徑對從業者的年齡和體力要求較低,但對人際關系和文化素養有一定的要求,且工作性質帶有一定的公益性質,相比較而言,工作的收益也就相對不高。
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農業多種功能得到了挖掘,鄉村多重價值也得到了逐步開發,多種農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出現,與此同時,針對“互聯網+”、“鄉村文化”、“新型養老”、“旅游產業”等新產業、新業態,逐漸催生出新的農村服務需求。所以,面向農村服務需求,農村低齡貧困老人可從事的新型就業崗位包括:農村經紀人、農村電商代理、農村快遞代理和分類員、網紅經濟(網絡直播)參與者、文藝社團組建與演出者、愛心俱樂部組建與管理者、養老互助和老年食堂管理者、旅游講解員等。其中,近年來農村電商和網紅經濟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應合理引導有條件的低齡貧困老人借助淘寶、微信、直播平臺參與農村電商和網紅經濟發展,并鼓勵與傳統技藝產業發展相融合相促進,實現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最大化。此外,很多農村老年人都喜歡戲劇表演、傳統音樂、非遺傳承等文藝性質的節目,對這些節目有很好把握的創新潛力型老人,可在政府的支持和專家指導下,組建文藝社團,定期巡回文藝匯演,在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經濟的同時,可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提升。該類型的就業路徑在工作起初階段,需要較多的資金、人力投入,可借助村集體的力量和優勢,實現脫貧致富,并且一定程度上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削薄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