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 中國人民銀行烏魯木齊中心支行紀檢監察辦室
近年來,網絡媒體等關于非法催收的行為及現象報道越來越多,揭開越來越多深受非法催收行為的群體,本應收到法律保護的合法權益不斷被侵害,甚至長期遭受身體和精神暴力,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因高利貸行為產生的非法催收貸款行為。自2018年,我國陸續出臺《關于規范民間借貸行為維護經濟金融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關于辦理非法放貸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表明了國家整治非法催收行為的決心。
當前,非法催收貸款主要是指對于到期應當還款但未足額還款或者未還款的人以暴力、威脅等非法方式和手段進行催收應還款的行為,法學界對非法催收貸款行為規制方面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是否通過刑法處罰高利貸行為,從而消除后續行為,但是非法催收行為系建立在貸款基礎之上,所以就算通過刑罰扼制高利貸,也會產生非因高利貸或者說是隱形變異高利貸行為產生的非法催收的行為。根據我國目前法律的規定,民事救濟和行政救濟收效甚微;根據我國《刑法》的現有規定,對催收行為的刑事處罰,以催收的具體方式構成的犯罪來處罰,而相對于非法催收貸款的行為的特殊性及嚴重危害性并未單獨評價。
近年來,非法催收群體越趨于專業化,甚至能夠規避法律處罰,更凸顯了非法催收貸款行為對公民個人及社會乃至社會秩序造成的嚴重社會危害。非法催收人為收回貸款往往采取威脅、拘禁、侮辱等方式侵害被催收人的合法權益。其不僅指向借款人本人,對其持續性實施身體及精神壓力,通過高額的利息滾動,將借款人困在還款和催收的惡性循環中。而且還會衍生到借款人身邊的人,如其家庭、親朋好友等關系圈實施非法催貸,出現一人負債、全家償還,借款人因非法催債被逼全家自殺的事件也有發生。[1]對于借款人是法人主體的,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公司法人資不抵債時,可以宣告公司法人破產,公司法人是獨立于公司法定代表人及其他相關人員,不能將合法的公司債務強加于自然人身上,但是對于催收人來說,其無視法律規定,為了獲取貸款,催收人會繼續向公司法人的相關自然人索取貸款,這明顯違反法律規定,同時破壞了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
同時,非法催收貸款的行為會嚴重破壞司法公信力。根據我國法律規定,法律賦予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權,即僅是人民法院對于借款人到期不償還合法債務時,可以通過拍賣等方式強制其償還債務。催收人對于其高額利息貸款通常不會訴諸法院,而是抱有僥幸心理,訴諸非法催收,想獲得更多的利益,還有些放貸人認為司法救濟不如借助非法催收行為效率高,后者能更快收回貸款,從而膨脹了非法催收市場,也危害了正常的經濟社會秩序,嚴重破壞司法公信力。
(一)民事救濟的局限性。我國《民間借貸解釋》對限制高利貸的部分債權請求權進行了規定,但對于被催收人來說,該解釋對于保護被催收人的合法權益有限。一方面被催收人尤其是借款人,基于樸素的“欠債還錢”觀念,不會積極尋求法律幫助,部分借款人因其社會評價等方面的影響不主動請求法律保護,更有借款人怕受到被催收的報復而不敢請求法律保護。另一方面,放貸人有時也是催收人往往是職業放貸或者催收人,采取各種方式規避法律規定,如在不簽合同的情況下強收取“砍頭息”、要求支付高額中介費等[2],這些規避行為都增加了借款人維權的難度。
(二)行政救濟的局限性。行政機關具有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權,對于非法催收的行為,一方面可以通過規范借貸的行政許可來規制,另一方面依靠公安機關的行政處罰等對非法催收的方式進行規制,但根據實際,尤其是行政處罰并未對非法催收行為形成規制,根據《關于公安機關不得非法越權干預經濟糾紛案件處理的通知》,公安機關不得介入民間借貸的經濟糾紛,所以即便被催收人報警,如果現場沒有足夠證據,不能證明催收人的催收行為明顯違法[3],公安機關即便接警也無法有更多的措施可以采取,不僅消耗警力,也會給被催收人造成更大的心里壓力甚至是絕望。
(三)現有刑法規定救濟的局限性。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非法催收的行為并不是一種獨立的犯罪行為,只有非法催收的方式達到侵害刑法保護的法益才能構成如故意傷害、侮辱、非法經營等犯罪,而基于非法催收群體已逐漸演變為職業催收人,他們能合理的避開刑罰制裁,如持續對借款人制造精神壓迫,如在非公開場合下侮辱借款人、拘禁借款人但不超過24小時等,甚至還會隱匿或消滅違法證據,而且對于被催收人,不論是直接借款人還是其親友是否是因催收造成的自殘、自殺的,催收人和放貸人并不承擔任何責任。
當前經濟形勢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借貸法律關系必將不斷產生,所以規制非法催收貸款的行為不僅是保護被催收人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是保障市場經濟秩序的需要。另一方面,非法催收的行為對于被催收人合法權益的侵害顯而易見,國家救濟中司法救濟是公民權利救濟的最后一道保護線,而以往民事救濟、行政救濟及刑事救濟的局限性,會使被催收人喪失國家司法救濟的希望和信心,不利于司法權威的樹立,同時,基于目前的救濟實際來看,也會增加司法機關的工作負擔,消耗司法救濟的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