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璐璐 中共桂林市臨桂區委黨校
農村法律援助是指對農村區域所采取的特殊援助方式,其必須結合農村區域被援助主體的知識結構和心理特征,采取適合的援助手段,從而確保援助的成果。由此,也意味著長期從事法律工作的專業人士,必須調整自身工作方式和思維,并轉變溝通結構,否則將無法達成相應的效果。但是,顯然相應的專業人士,以及構建援助體系的政府工作人員,并未有效結合農村特征展開相應工作,使農村法律援助最終遇到了困境。
(一)適合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短缺。雖然在政策上可以吸引大量有識之士參與其中,但是,我國目前仍舊十分匱乏專注于服務農村,解決農村問題的法律人才。這也導致了大量法律人士進入到農村后,無法和村民進行溝通,也難以就農村問題快速得出處理意見,繼而滯礙了法援的效率。另外,參與到法律援助的群體中,大多是大學或碩士研究生應屆畢業生,其優勢在于知識儲備相對充足,并且因競爭優勢確保了人才基礎。而劣勢則在于本身并不具備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也缺乏在事務律師和訴訟律師等專業工作的經驗。由此,意味著難以對問題實現有效的解決。更為重要的是,農村需要法律的場所,大多是以糾紛的調節為主,較少出現訴訟和仲裁等情況。民事糾紛的調節,則需要契合地方文化開展,甚至涉及到民俗學的環節。而在該領域,我國目前并未有任何高等教育培養出對口人才,農村法援領域的人才匱乏程度也可想而知。
(二)村民法律意識、權利意識淡薄。法援工作的客觀障礙,主要是在于農民群體對于權利意識的匱乏,缺乏維權主張的需求,即使在其權利已經遭到侵犯的情況下,也不會及時采取制止的舉動。而在其發現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也多會采取暴力等手段進行解決,繼而嚴重到自身的維權。所以,農村群體由于缺乏權利認識、權益保護、維權手段等相對專業的法律支持,使其在自我保障上遇到了較大的局限。另外,很多農民也因為“村霸”等威脅,使其不敢用法律武器主張自身的權益,在近期“掃黑除惡”的各地方多部門聯合打擊黑惡勢力行動中,該問題也得到了有效的關注。但仍舊有農民群體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法援的幫助下維護自身權益。
(三)農村地區法律援助保障措施的缺位。我國農村地區的法律援助工作,將大量精力放置于基礎設施的建設上,如法援的平臺,法律人士的招聘等,反而因此忽略了法律工作所需要的一些成本,例如訴訟成本等。而農村群體在諸如此類的成本認識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繼而導致相應工作無法開展。另外,在資源提供方式,中央所能夠提供的財政資源有限,各地方雖然積極推進,但是地方財政水平存在著差異。導致呈現出我國東部地區的法律援助保障水平較高,而西部地區則相對落后,甚至一些農村仍舊未進行覆蓋。
(一)加強農村法律援助機構建設。對于農村法律援助工作,必須要采取機構化運營的方式。首先在選址方面,可以將鎮級單位作為中心,借助中心輻射的手段,構建完整的法律援助機構。對此,在服務意識上可以參照農商行、農發行的經營模式,其在農村區域覆蓋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并探索出成本低廉但效率較高的宣傳途徑。雖然法律和金融分屬兩個領域,但在服務業態上卻有著較高的相似之處。另外,在經營方面,農村法律援助機構需要通過政府資金的幫助才能夠建立,但是,其也應當考慮到資金的重要性,盡可能在經營過程中實現自負盈虧。而其獲取收益的主要方法,無疑是在于通過訴訟手段,幫助農民保障權益,同時獲得相應的收益。
(二)構建農村法律援助的質量監控體系。目前農村法律援助難以得到有效實現,無法取得理想成果的主要原因,便是在于“重建設輕管理”,相關部門將大量的精力放于資源的建設過程中,以確保未來農村法律援助能夠有效的實施。但是,卻缺乏農村法律援助工作運營的考量,更未建立有效的監督管理手段。這也導致一些法援工作者出現了逆向選擇,如私下收取費用,再以農村法援機構對農戶進行幫助等。另外,在缺乏監督的情況下,部分工作者的態度和意識都出現了一定的問題,繼而影響工作的展開。所以,在當前背景下,必須要有效構建農村法律援助的質量監控體系,使監督管理工作能夠得以有效實施。
(三)積極開展送法下鄉工作。服務工作上,法援機構要考慮到被服務主體的特征,農民在法律認知、內容理解,以及對于自身權益的保護等層面,大多缺乏有效的認識。與此同時,農民普遍擔憂法律途徑解決問題的費用問題,這也是長期影視劇、媒體等信息媒介所導致的后果。所以,初期的服務工作,機構必須要做到深入,不僅要深入農民群體的意識,同時也要深入農民群體的生活,認識農民的思維特點,采取有效的溝通。直至農民產生法律意識后,機構便可以扎根于鄉鎮,進行輻射型服務。另外,農村法律援助機構,也要重視農村的普法教育,即除了日常法律問題的處理之外,也應當定期組織下鄉活動,進行普法教育宣傳,幫助農民群體認識到權益保護的重要性。
結語:本文以農村法律援助建設工作為背景,在提出了現有問題的基礎上,也指出了適合當前環境,以及能夠有效解決對應問題的三點建議,以期本文的研究能夠為相關領域的實踐工作提供些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