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旖旎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
健康權是《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法益之一,屬一般侵權類案件,其中歸責原則是統帥,而規則原則中的過錯責任原則又是靈魂,尤其在一般侵權類案件中,受害人要對違法行為、損害事實、違法行為、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和侵權人有主觀過錯承擔舉證責任,侵害人需要對存在免責事由和減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免責、減責事由常見為不可歸責于被告的過錯,其中包括原告存在故意或過失的過錯,在確立責任后的結果就是承擔賠償責任,其中又包括了過失相抵原則,同時作為原告的受害人仍應按照一般侵權類案件的要求承擔舉證責任,盡到舉證義務,為最后的損害賠償爭取自己的利益。以下淺析幾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二款規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過錯責任原則,也叫過失責任原則,是侵權責任法的基本歸責原則,適用于一般侵權行為,對此法律界沒有任何意見。只有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如《侵權責任法》中對環境污染責任、產品質量責任等特殊侵權行為規定使用無過錯責任時,才不適用過錯歸責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以行為人主觀上存在過錯為前提,才能要求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從而認定具體賠償責任的原則。按過錯責任原則,行為人僅在有過錯的情況下,具有故意或過失即法律對行為人主觀心態有要求的情況下,才需要承擔侵權責任,反之無過錯,無責任。
此處的故意,與刑法理論上的故意犯罪中的故意解釋基本一致,通俗的說就是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他對這種危害結果的發生所持的主觀態度是希望或者至少是持放任的態度。確定故意,在侵權法理論上有著重要的地位,通常行為人應當認識到或者預見到行為的結果,同時又希望或聽任其發生。 《侵權責任法》第二十七條規定: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造成的,行為人不承擔責任。典型的為受害人醉酒滋事,例如,在(2019)滬0115民初9371號案件中,原告王某酒后主動攻擊被告韓某(被告某某酒吧工作人員),被告韓某出于防衛本能阻止原告的行為,對原告造成的損害,原告并無確實、充分地證據證明被告韓某對于其本次受傷具有過錯,故對于原告的所有訴請,法院判決駁回原告王某的所有訴訟請求。原告不服上訴,在(2019)滬01民終12882號案件中二審法院認為,依據原告一審中提供的監控視頻資料無法證明原告摔倒受傷系韓某過錯所致,一審法院查看相關監控視頻后結合上海市公安局浦東分局出具的撤銷案件決定書認定被告韓某及某某酒吧對原告王某受傷不具過錯,并無不當。二審肯定了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一審所作處理并無不當,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此案例中,切斷被告過錯的關鍵是本案的起因,原告的故意即受害人酒后滋事,不要求受害人具有辨別自己行為的能力,此處結合刑法上的責任能力,醉酒的行為人酒后鬧事,應視為故意。
過失相抵原則是損害賠償法上的重要制度,也是賠償原則的重要內容。我國過失相抵原則在民事基本法的依據是《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受害人對于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害人的民事責任。從現實案例來看,在健康權中有且僅有侵權人存在過錯的案例在下降,而有時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或者損害結果的擴大也具有相應過錯時,即受害人沒有積極的保護自己法益的情況下,依法可以相應的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損害賠償責任是比較合理的共識。確立過失相抵原則,有利于公平觀念和責任自負原則的發展,從法律的公平、秩序觀念與誠實信用等原則結合后的產物。注意義務,是受害人過失的本質根源,通常是指沒有盡到相應一般人的合理注意義務,即最低要求的注意義務,同時注意義務又是指自己對于自身權益是否在意以及在意的重視程度。通常情況下,一般人雖然沒有盡到注意義務,但這不會直接導致法益受到侵害或者損害后果擴大的結果,違反這種注意義務并不一定會造成所謂的法益侵害性。但是,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個細胞,作為其中一員,如果對自身人身或者財產沒有盡到合理的注意,可能會導致加害人侵權行為發生的風險變大或者因不作為擴大了本可以避免的損害結果,在這種情形下,分配侵權損害責任時就需要考慮受害人的過失具有可責難性。 因此,在受害人過失致損害發生或者擴大損害結果的這種情況下,受害人不能將損害結果的原因全部或部分轉嫁于行為人,否則即違背法律的公平理念和也違背了社會的自然正義。因此,法律規定在這種情形下免除或減輕行為人賠償責任是正當的。過失相抵原則是現代法的基本共識,雖然侵權行為有著對抗的本質,但其更多的是保護侵權人權益一項重要措施,是法律公平正義的體現,自然也被各國侵權法學界所普遍認同。
現實案例中,往往被告為了對抗原告的訴訟請求,會以原告存在過錯等抗辯事由作為庭審中的對抗策略,目的是讓原告針對被告的訴訟請求不成立或不完全成立的事實,從而使原告喪失勝訴權。王利明教授曾指出,抗辯權、事實抗辯和免責事由等都屬于抗辯事由,加害人提出免責事由的效果是與賠償請求人的賠償請求形成對抗,免責事由之所以被稱為抗辯事由是因在效果上會阻卻侵權行為的成立,使受害人的請求遇到障礙,這也是免責事由之所以被稱為抗辯事由的內在原因和外在表現。 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決定當事人的責任承擔,為了彌補單純歸責原則及責任構成要件可能導致責任范圍的擴大,抗辯事由便擔當從反面限制歸責的角色。對侵權責任的對抗,實際上是指破壞由侵權行為發展到承擔侵權責任這一后果的邏輯關系,即侵權行為成立,但免除或減免侵害人因事實上的侵權行為去承擔侵權責任的后果。 這里以抗辯事由正當防衛為例,是指公共利益、他人或本人的人身或其他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時,行為人所實施的防衛行為,侵權人以此抗辯時必須同時滿足四個要件,即必須是針對實際存在的、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具有保護合法權益的目的性,且不得超過必要限度。正當防衛,阻卻了違法行為和損害后果的因果關系,是侵權責任中重要的抗辯事由。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之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證據規定》)第二條之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誰主張、誰舉證原則,是我國民事訴訟法的基本規定,也是舉證責任分配的一般歸責,即原告對自己提出的訴請以及有關事實負有舉證責任。侵權類案件中,除八大類案件適用《證據規定》承擔舉證責任和法律對侵權訴訟的舉證責任有特殊規定的從其規定外,一般侵權類案件均適用誰主張、誰舉證原則,即受害人要對違法行為、損害事實以、違法行為、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和主觀過錯承擔舉證責任,加害人承擔對存在免責或減責事由承擔舉證責任。訴訟過程,按照通俗易懂的說法,就是打官司,雙方為爭取自己的利益進行對抗的過程。但是,訴訟過程又畢竟是個理性的過程,雙方當事人作為利害關系的對立方,雖然從生活習慣甚至到法律的高度都要求雙方當事人遵守誠實信用原則,但是只能無限接近真相與事實,就某一事實主張被證明為真實,必然導致法官即裁判者對一方利益的肯定從而相對削弱或者否定另一方的利益,這種訴請的對立、地位的排斥和利害關系上的沖突,最后又本能地導致在發現事實真相上的相互攻擊,并為各方實現自己的訴求設置許多障礙。 原告在舉證不充分或不能的情況下,將承擔敗訴危險的負擔,反之,亦適用于被告。雙方當事人都應為己方的舉證不能而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這就是舉證責任在現實和集體訴訟中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