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露露 盧燕 歐陽玉榮
江西師范大學財政金融學院
固定資產折舊是指固定資產在使用過程中,由于損耗而逐漸轉移到成本、費用中去的那部分價值。累計折舊指的是企業在報表期末提取的每年的固定資產折舊的累計數。該指標是按會計“資產負債表”中“累計折舊”項的期末數進行填列。
固定資產在不斷的使用過程中,不斷消耗自己價值,其價值的總量會變小,這便是固定資產折舊的原理。我們計算出來其減少的價值也就是固定資產的折舊價值,并在賬上做好記錄。固定資產的價值與費用是成反方向發展的,根據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我們應該根據固定資產的受益對象來進行折舊費用的計提。
固定資產的折舊費用是按照原值與規定的折舊率來計算的,再分攤記入各期的間接和期間費用。折舊計入費用,現金流支出卻未實際。從而通過累計未支出的方式視同囤積了“現金”,會成為未來的“現金來源”。車間用屬于間接費用計入制造費用。行政用計入管理費用,負擔方為本期收入。當月新增的固定資產,當月不提折舊,當月處置的固定資產當月仍需計提折舊。折舊費應該每月計提,管理類折舊計入管理費用;生產類固定資產折舊計入制造費用,企業一般就用年限平均法。如果是小型企業,可以不用分別不同的固定資產進行核算,只需要按綜合折舊率折算就可。
在這樣的情況下,“固定資產”賬戶的余額會隨著折舊的增加而減少,賬戶的余額為凈值,那么其原本的價值就難以表示出來,折舊累計在賬戶中也得不到表示。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累計折舊”賬戶便出現了,用來代替“固定資產”賬戶,折舊計入“累計折舊”賬戶的貸方。固定資產的折舊,在平常,作為資產的減項,二者之差反映資產的賬面價值。在資產出售時,貸原值,借攤銷,二者之差還是反映的是資產的賬面價值。所以,累計折舊的實質,就是幫助反映固定資產,實際還值多少錢。如果賣的錢比賬面價值多,則反映在營業外收入當中。賣的錢比賬面價值少,則反映在營業外支出中。
平均年限法別稱直線法,指的是按照固定資產預計使用年限來計算折舊的一種方法。這樣進行提取的折舊額,在使用過程中的每年每月其值都是相等的,其積累額也是呈直線上升的。工作量法是根據固定資產的實際工作量為單位來計提折舊的。雙倍余額遞減法是按雙倍直線折舊率來計算固定資產折舊的方法。年數總和法又稱合計年限法,是以固定資產的原價減去其凈殘值后的凈額,再乘一個遞減的分數來計算折舊額。
折舊方法只是分攤固產成本的方法。理論上可以按期平攤,先多攤后少攤,先少攤后多攤。攤法不同,每期攤的數就不同。因為攤的數屬于當期企業成本,當期成本也就不同了,當期利潤也就不同,當期企業所得稅也就不同。想減企業稅負就允許加速折,想多收稅就禁止加速。分情況來說,對于盈利企業來說,如果采用加速折舊,可以加快資產的更新換代,有可能可以提高企業競爭力,畢竟現在技術進步導致的折舊都是無形的。其次,從稅務角度來看,加速折舊可以使報表利潤減少,在季度預繳的時候可以少交點所得稅,匯算清繳的時候還是會被調整回來,但是稅法規定用直線法。
資產折舊會對企業的所得稅產生間接的影響,進而影響企業的利潤,再而會影響企業的資金流轉。固定資產的折舊對所得稅與企業的凈收益產生影響,企業對固定資產進行折舊,能夠正確的確認企業的損益。出于對企業實際的需要所衍生出不同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年限平均法是根據固定資產的原始價值先將預計殘值進行扣除,再按預計使用年限進行計提折舊的一種方法。它會將固定資產的折舊均衡攤在使用時的每個期間。
工作量法是假設固定資產的服務能力會隨著使用程度的加深而消退。因此,工作量為這項資產能生產的產品或勞務數,而不再是使用年限。但是對于不同的固定資產,工作量有著多種的表現形式。
但是對于企業而言,無論其選擇哪一種的折舊方法,都必須對生產過程中固定資產的損耗進行補償。由于折舊方法的多樣,每個方法算出來的折舊成本和費用會產生不同。如果選擇成本較高的折舊方法,就會造成企業可分配的利潤減少。所以折舊方法不同,會對企業的利潤產生間接影響。
一般來說,按照固定資產具體的工作量來進行計提,也就是工作量法,會比較客觀。加速折舊法下前期計提的折舊會比較多,在后面年份提取的折舊額慢慢變少,這樣對企業的資金起到了積極作用,固定資產到后期就會得到更多的利潤。而如果是年限平均法,企業每一年的計提折舊的金額都是相等的,這樣可以避免,造成企業的利潤忽高忽低的現象,但是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會虛增企業的利潤,而在后期走勢中會虛減利潤。
固定資產的折舊額與企業留存收益成正比,如果企業留存收益越多,那么企業的流動資金就多,投資規模就會越來越大。如果是使用加速折舊法來進行折舊的固定資產,折舊年限與固定資產更新速度成反比,年限越短更新越快,投資更新速度加快。
綜上所得,固定資產的折舊會間接的影響到企業所得稅,而企業所得稅的多少則會直接影響到其凈利潤的多少,那么可分配利潤就會變少。因此,如果企業選擇適合自己固定資產的折舊方法,企業便可以合理避稅,實現更多的可分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