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建偉 王世停 蔡蘊琦 王拓
“謝謝你們,讓我活過來了!”3月1日,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醫院重癥病房里,一名患者用微弱的聲音對邱海波和他的團隊表示感謝。
看到經過手術治療的患者已經恢復神志,邱海波緊皺的眉頭也慢慢舒展開了。
邱海波是我國重癥醫學領域的第一個博士。自2003年非典疫情以來,國內每一場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邱海波都作為專家組成員出現在戰斗前沿,為搶救重癥患者做出重大貢獻。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打響后,邱海波又在第一時間踏進“主戰場”,沖到最前線,參加他的第“N+1”次戰“疫”。
有人說,重癥醫學科就是“鬼門關”前最后的“救命場”。
1月20日,邱海波趕到武漢后沒有任何緩沖的時間,每天跑三四家醫院,巡診危重癥病例,給出有針對性的診療建議。最初,面對這種全新病毒引發的感染,這位身經百戰的專家也感到棘手:“因為每天的不確定性因素很多,我們不知道明天還有多少病人,也不知道還有多少危重病人,這次新冠肺炎跟以前的病毒感染有很大不同。”
為盡快找到突破口,邱海波整天沉在病房里,在對一個個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中,在與死神一次次的搏殺中,找尋有效治療路徑。
俯臥位通氣技術治療對多數危重癥病人有效,但操作時要為插管患者翻身。這不但是個“力氣活”,更是個“技術活”,為了保證病人的安全,邱海波跟專家組成員一起上陣。
“ICU里幾乎所有的重癥病人都是‘盯出來的,呼吸機和各種器械、用藥劑量需要一點兒一點兒地調,一旦操作不當,人可能就沒了。”邱海波說,人命關天,他必須謹慎謹慎再謹慎。
遠程察看病例、分析數據也可以搞研究,為什么非要冒著生命危險上前線?
“醫生,就應該是臨床醫生。你不到床邊看病人,就不會知道疾病的特點,不可能到網上搜搜相關信息就看好病!”這是邱海波的經驗,也是他的信念。
在臨床實戰中,邱海波發現了新冠肺炎患者的一個新癥狀——“常規病人低氧時會嘴唇發紫,而新冠肺炎會導致心肌損害,病人的嘴唇沒有那么紫,但實際血氧飽和度只有30%至80%,呼吸隨時會停。”這種“無癥狀”現象,已被命名為“沉默型低氧血病”。
“他是個強人,在思維和體力上都很強。”很多接觸過邱海波的人都有著類似評價。
54歲的邱海波在工作中總是精神飽滿,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急先鋒”——從2003年非典疫情到2005年四川省豬鏈球菌病疫情,從2008年汶川地震救治危重傷者到2009年甲型H1N1流感疫情,從2010年玉樹地震、2011年溫州動車事故、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到2015年“8·12”天津特大火災爆炸事故……再到此次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每一場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邱海波都沖鋒在前。
不但要沖在最前線,邱海波還要站在最前面。“紅區”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癥監護病房和隔離病區,也是白衣戰士與病毒殊死鏖戰的地方,這里的高度危險性令許多人心生恐懼。而頻繁進出“紅區”,就是邱海波的日常行動軌跡,“早晨9點進去,中午出來,最長的一次在里面呆了五個小時,最多的一天要進去四次”。
除了日常巡查,邱海波還有一個重要工作,就是給醫療隊做示范,他說:“作為專家組成員,你必須沖鋒在前——如果你都害怕了,別人就會更害怕。”在 ICU,一旦病人突然出現病情惡化,需要醫生迅速打開“生命通道”,比如氣管插管。這個動作距離患者面部非常近,在氣管切開那一瞬間,胸腔氣流會攜帶病毒急速噴出,即使有層層防護,也有感染風險。這時,邱海波會說:“我們上去!”
“看到邱教授這樣的大專家帶頭上了,大家心里也都不害怕了。”一名醫生說,邱海波敢于擔當的精神影響著整個團隊。
2003年,邱海波是南京非典病區治療專家組組長。這次在武漢,邱海波的身份變了,成為“國字頭”的專家組成員,肩上的擔子也更重了——要向國家提供最專業的研判建議和應對良策。
一次,在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指導組組長孫春蘭匯報時,邱海波建議重癥醫學科、呼吸科專家下沉到重癥病房,擔任醫療組組長。這條建議很快得到落實,大批專家迅速下沉,使更多的重癥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剛到武漢時,邱海波負責巡查收治新冠肺炎的三家定點醫院,而此時各醫院的重癥病房一床難求。根據患者急劇增加的現狀及病情演變的趨勢,邱海波和專家組成員又向有關部門緊急建議——除了三家定點醫院外,武漢市區的大型綜合醫院也應以收治重癥患者為主,同時調度全國的重癥醫學團隊馳援武漢。這條建議很快為亟需救治的重癥患者騰出1000多張床位,全國各地醫療力量馳援湖北的“大局面”也迅速形成。
2月初,武漢市新冠肺炎新增患者急速增加。在社區走訪過程中,專家組成員注意到了居家隔離隱藏的風險。“在漢口醫院發熱門診,每天有400到500名發燒患者。這些患者散落在家庭中,非常危險。”專家組立即建議,改造武漢的賓館、體育館,用作收治輕癥患者的場所。“一定要床等人,不能人等床!”邱海波說,這就是建設方艙醫院的最初構想。
專家下沉、全國馳援、方艙醫院——大局漸定之時,回過頭再看,這三條極具戰略意義的建議為決戰決勝打下了堅實基礎。
“現階段的重點,就是降低病死率。”“雖然叫新冠病毒,但它也是冠狀病毒的一種,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治療路徑。”“要特別關注有基礎病的老年人,治療關口一定要前移。”“除非進ICU紅區需要N95、防護服,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戴外科口罩就夠了。”……每一次發聲,邱海波都直面疫情現實,盯住關鍵問題大膽建言,要做到這一點,既靠專業本領,更需政治勇氣。
“邱老師是一個有高度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學者。”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副院長、江蘇支援黃石醫療隊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黃英姿眼中,無論邱海波的身份如何變化,他危難時刻敢于擔當、敢諫真言的“耿直”性格一直未變。
“事實證明,大多數危重患者都能救過來!”2月20日,邱海波的這一判斷令人精神一振。
支援武漢“滿月”那天,邱海波得到一個好消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的一名患者,在歷經了“重癥-危重”階段后,現已轉出ICU。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重癥患者也轉危為安。這不僅意味著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得到延續,更意味著“重轉普”患者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場“總體戰”,對廣大醫護人員而言,面對的“敵人”不僅是陌生的病毒,還有比病毒傳播更快的社會恐慌心理。
物資搶購、過度防護屢見不鮮,疫情發布不及時不透明也常遭質疑。越是紛繁復雜的局面,越要有權威的聲音。在疫情發展的每個重要階段節點,在每天從早到晚“連軸轉”的同時,邱海波還要不斷發聲——
“武漢會戰”千頭萬緒,致勝關鍵點在哪里?邱海波的回答一針見血:“重癥和危重癥的治療是當前臨床救治最關注的問題,如何降低病死率,如何降低輕癥患者向重癥和危重癥發展,是醫療的關鍵和重點。”
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后還有沒有傳染性?會不會再次感染病毒?邱海波明確回答:“康復期病人和出院的病人,一般不具有傳染性。”
危重癥病例有多少?新冠肺炎到底怎么治?邱海波實話實說:“目前危重癥病例占到確診病例的10%多一點兒,從救治成功率來看,遠高于甲流、禽流感。對重癥病人的治療,包括氧療、免疫調節、營養補給等,目前已經有了規范的路徑。”
……
“國家衛健委醫療救治專家組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發布關于疫情的權威信息。”邱海波說,民心穩定才能眾志成城打勝仗。為此,邱海波坐在新聞發布會的發布臺上,直面各種疑問,回應熱點問題。
不僅有大場合發聲的擔當,更有“一對一”釋惑的耐心。很多患者由重癥轉為普通型之后,出于恐懼心理不愿搬出ICU,占用了寶貴的搶救資源。“你已經沒事了,很快就能出院!”邱海波的話讓患者安心。
“不必看到武漢的數字就恐慌,在疫情暴發階段流行強度高,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之后毒力就會下降,這是流行病學規律。”經過一個多月的奮戰,當下,武漢“重轉普”患者的比例越來越高,新增患者數量也越來越少,勝利的春天即將到來。
但是,邱海波依然不敢掉以輕心:“對ICU醫生來講,重癥病人在哪兒,我就應該在哪兒。只要這里還有重癥病人,那我就應該在這里繼續戰斗,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根據《新華日報》、《現代快報》、央視網相關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