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廣宇

6月27日,湖北宜昌,來自梅子埡村方向的山洪沖上發展大道。圖/IC
暴雨、洪水成了中國人一到夏天就要面對的常態,2020年,面對尚未徹底消滅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汛情況似乎更是難上加難。
從6月2日到6月30日,中央氣象臺的暴雨預警已經連發29天,警戒力度為近年少有。進入6月主汛期以來,中國南方經歷了6輪大范圍強降雨過程,長江流域多個省份陷入洪水包圍。
與此同時,暴雨也沒放過北方地區,6月27日至28日,除了上海外,哈爾濱、石家莊暴雨的話題也輪番登上熱搜。截至今年6月26日,中國共有26個省(區、市)遭受洪澇災害,受災人口1374萬人次,死亡失蹤81人,緊急轉移安置74.4萬人次,倒塌房屋1萬余間,直接經濟損失278億元。
氣候變化問題在全世界的不斷涌現,已讓人們將洪水視為長期存在的問題之一。今年3月23日“世界氣象日”當天,世界氣象組織(WMO)發表文章稱,在世界許多地方,季節性降雨型態正變得愈發不穩定,影響著農業和糧食安全以及數以百萬計人口的生計。因此,我們可能更加需要在災害面前設計出長期有效的防控辦法,而那些久治不愈的問題,則成為解決問題的方向。
此次各地洪災暴露的一個問題是城市內澇,這雖然算是老問題,但今年又遇到了新的變化。今年的超大降水量城市,從南到北幾乎遍布中國全境,而遭災名單上又出現了很多的中小城市。比如剛剛遭遇過新冠疫情的湖北宜昌和四川廣安、江西宜春、湖南鳳凰等城市也是大面積受淹。其中有些城市處于水庫區或者旅游區,風光壯美但地形復雜,發生次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更高,危險性更大。
另一個新問題,則是中小河流、水庫等“毛細血管”的防汛問題,它們將成為未來防范的重點。應急管理部應急指揮專員張家團曾表示,此次洪災主要以一些中小河流為主,大江大河總體來看是處于可控狀態。國家防總6月24日安排部署新一輪強降雨防范工作時也提到,要突出抓好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等防范。而《南方周末》在探訪此次廣西陽朔洪災問題時發現,當地的久大水庫為自然溢洪設計,溢洪壩并未建設水閘;河岸的大規模土地開發和民宿建設也造成了隱患。
上述這些問題的發現,更是敲響了警鐘,要求人們對“精細防洪”加倍重視。
6月28日、29日兩天,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的長江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和三峽大壩先后開閘泄洪,其中三峽大壩開啟了兩個泄洪孔加大下泄流量,也是三峽今年首次泄洪。而從7月的天氣預報來看,各地的暴雨預警還在不斷發出,看起來情況并不樂觀,接下來我們可能還將迎來一場與洪水的“惡斗”——并有可能是長期的持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