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婕

“粉絲” 是一個舶來詞,指那些對某一人物或事物給予大量甚至過量關注的迷狂者。早期的粉絲只是追逐大眾傳媒營造的偶像,隨著新媒體的產生和發展,他們開始主動地構建整個文化。
然而,2020年里,“粉絲”一詞讓人多少感到不適。
過去有劉德華粉絲致父自殺的個體悲劇,近來有肖戰粉絲惡意舉報AO3、LOFTER等同人作品創作平臺的群體風波。從辱罵騷擾到人肉搜索,粉絲群體令人側目,就像古斯塔夫·龐勒的描述,沖動急躁、偏執專橫,易受暗示和輕信,情緒夸張而單純。
2月27日,創作者們紛紛站出來,反對肖戰粉絲的惡意舉報。由于肖戰及其團隊的不作為,事態愈演愈烈,最后變成一場抵制肖戰的行動。雙方舉著各自的旗幟,一面是“為了肖戰”,一面是“肖戰必糊”,這個時候,肖戰成為他們宣布對立的符號。
當我準備Uzi的選題時,正在流行“開團Uzi”的玩笑,例如“《英雄聯盟》只有四個字,五字(即烏茲,Uzi的諧音)不行”等。
Uzi擁有一群龐大而狂熱的粉絲,尤其在2018年,那些張揚跋扈的言行惹怒了其他粉絲以及不屬于粉絲群體的人。那年的10月20日,他們也受到回擊。現在,很多說不上是Uzi粉絲的人,他們給予關注,卻不為之迷狂。他們使用一串音節、一段經歷或者一個國籍來開玩笑,Uzi同樣成為相關符號。
首先,這個符號化的過程要有專門團隊的運作,把精選的標簽貼上,久而久之,被遮蓋的真面目在眾人的記憶里變得模糊。這個過程離不開粉絲的推波助瀾,自發地生成衍生物,比如同人圖片和視頻剪輯,在他們獲得自我賦權與文化盜獵的快感的同時,那些標簽就被貼得更加牢固。
我初次采訪Uzi粉絲是在4月4日,第二天則是Uzi的生日。采訪的時候,正有粉絲提前去送生日禮物給Uzi,后來發布的照片里,能夠看到一個1:1的IRON MAN MARK 50模型,也就是《復仇者聯盟3》中出現的那套戰衣。我算是“漫威黨”,也自以為了解Uzi,但這時我才知道Uzi喜歡鋼鐵俠。
他們談到,Uzi有段時間在《中國有嘻哈》,并且對自己的歌聲“迷之自信”。人被貼滿標簽后,大家就不會去考慮,或者說很難窺探其中的真實。除了朝夕相處的人,仿佛只有他們才會注意到Uzi的那些小愛好和小習慣。
這些粉絲是幫忙貼上標簽的人,也是見過且記得那個已然被標簽遮擋的Uzi究竟什么樣子的人。他們仍為之瘋狂,會生氣地連發數條微博,會不知疲憊地往返于北京與沈陽之間。瘋狂之后,有的是審慎地辭掉鐵飯碗而開起酒店的生意人,有的是真誠地跟孩子保持交流的母親。
不被稱為粉絲的地方,他們又是一個個專注于自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