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虹汝


摘 要:2019年2月22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正式提出,本文通過對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我國宏觀經濟進行研究,表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釋放宏觀經濟的發展活力,提升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金融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宏觀經濟
近期,提出:“要正確把握金融本質,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推動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近些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優化我國產業結構,引領我國經濟健康發展。
一、金融供給側改革及其經濟學理論基礎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即從供給側入手,立足于實體經濟的金融服務需求,優化調整金融體系結構,促進金融資源有效配置和經濟結構調整,實現金融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以此促進我國經濟健康、持續的增長。
經濟學理論在我國的應用需要適應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的學者結合我國國情,提出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只有不斷更新供給側的結構,引導資源向新供給、新業態轉移,才能真正去產能,順利完成經濟結構轉型。我國目前的經濟情況,不能完全割裂需求端和供給端的改革,宏觀經濟政策必須要以傳統需求管理和供給側改革的動態平衡為前提,因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需建立在凱恩斯經濟學的總供給與總需求平衡的基礎上,如圖1 所示,如果由于國內需求減少,AD曲線向左平移,那么在AS曲線保持不變的情況下P0、Q0會減少,傳統的需求管理政策是央行或者政府采取政策刺激AD,使AD曲線向右平移,重新回到經濟平衡位置,但就目前中國經濟狀況來看,傳統的需求管理政策結構性失靈,原因在于供給端結構性失衡,導致需求也結構性不足,因此需要以供給端的改革刺激需求,同時配合適當的需求管理政策,實現供給和需求的動態平衡,使我國經濟回歸平衡點W0。
二、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我國宏觀經濟互動關系分析
(一)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據國家統計局統計,2018年我國GDP為900309.5億元,2018年GDP增速為6.6%,2017年我國GDP為增長率820574.2億元,2017年GDP增速為6.9%,可見我國近幾年來GDP總值大體上保持穩步向上的趨勢,但通過GDP增長率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GDP增速有放緩跡象。
由前文分析得出我國GDP增速放緩,因此繼續調查近6季度我國三大需求對GDP增長貢獻率當季值,進一步分析宏觀經濟疲軟的原因,如表1所示,最為突出的是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貢獻率近6個季度以來不斷下降,在2019年第二季度下降10個百分點,出口在2019年第二季度也出現大幅下降,下降4個百分點。
(二)我國金融與宏觀經濟
金融作為我國經濟的核心,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我國經濟穩健發展的關鍵一招。目前我國A股市值前20家的企業中有13家是金融業企業,A股共有32家銀行,不包括非銀金融企業的情況下,數量不到A股上市公司總數的1%,但其市值之和占到A股凈利潤總和的38.2%。
近兩年來,我國金融行業的風險事件一再發生,因此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刻不容緩,通過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導資金流向有助于振興國家經濟發展、國家科技進步、國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領域,讓金融真正成為我國的強國重器。
(三)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我國宏觀經濟
宏觀環境與實體經濟的大變革,需要有與之匹配度的金融體系與結構,同時,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會對我國宏觀經濟產生積極影響。
首先,從短期來看,因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通過政策的頒布與實施,政策從頒布,實施到執行落地需要時間,因此就提振經濟方面的短期影響有限,但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觀念的提出,有助于警醒我國金融機構時刻注意風險防范,為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營造健康市場環境。
從長期來看,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助于將資金引向國家支持發展領域,有助于制止我國經濟脫實向虛的趨勢,促進我國實體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同時有利于國內消費、投資、出口的增長,使我國經濟在供給、需求的動態平衡中穩健增長。
三、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建議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優化金融體系供給結構,引導資金流向中小企業領域,有助于科技民生的領域,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支持有利于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的行業;優化大中小金融機構的布局,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整頓、規范中間業務,削減收費項目,為實體經濟企業減負;最后,應當優化資本市場融資體系,讓金融為我國宏觀經濟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由經濟而生,同時也影響著宏觀經濟。因此,進行金融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促進我國宏觀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一步,是提升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緩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我國經濟體系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關鍵策略。
參考文獻:
[1]王義娜,從社會主要矛盾重新審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期刊,2018.
[2]閆超,基于耦合理論的高技術產業金融供給側改革研究[D].中國科技大學,2016.
[3]劉立新,李鵬濤.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范[J].改革,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