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佳駿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傳統經濟所帶來的的發展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就要求各國應在傳統經濟體制上不斷地推陳出新,形成一個更有效的經濟發展模式,而互聯網經濟的產業融合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本文主要對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的產業融合展開詳細的研究,在現階段我國互聯網經濟發展現狀進行簡單的概述,并試著從不同的角度來進一步分析互聯網經濟的特征,通過列舉的方式對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的產業融合現狀進行深刻的探討,使人們能夠更好的去了解互聯網經濟的內涵。
關鍵詞:互聯網經濟? 產業融合? 經濟體制? 研究
隨著傳統經濟結構的不斷完善,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也得到極大的提升,但隨著市場環境的不斷惡化,傳統產業結構模式與市場的適應性問題也愈發突出,要想合理的解決這一問題,就應積極開展產業融合工作。互聯網經濟作為當下最前沿的經濟發展模式,對社會經濟發展也起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我國要想進一步帶動社會發展水平的提升,就應在互聯網背景積極開展產業融合,從而實現社會全面發展。
一、互聯網經濟發展概述
互聯網經濟在依托互聯網先進的技術從而開展各項經濟活動,這為各個領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發展機遇,互聯網經濟的一經出現就位社會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也在逐漸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也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
我國2018年的互聯網經濟規模數據顯示,互聯網經濟已經高達25萬億,占總經濟量的35.0%。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互聯網經濟規模基本實現全領域覆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的產業融合。
二、互聯網經濟相對于傳統經濟的三大區別
與傳統經濟相比,互聯網經濟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對知識、信息技術高度依賴,互聯網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且覆蓋范圍廣,有著全球化特征。
(一)互聯網經濟對知識與信息的依賴性較強
互聯網經濟是知識與信息的經濟化體現,其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建立一個完善的網絡平臺,從而更好地開展不同類型的市場經濟活動,而各項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知識、經濟的依托。對此我們不難看出,互聯網經濟與傳統經濟在資源需求方面有著一定的差異性。
(二)互聯網經濟的發展節奏較快
傳統經濟由于受到資源配置、信息傳遞水平等因素的影響,這也為經濟的發展帶來一定的阻礙,加大了傳統經濟間的競爭。而互聯網經濟的出現,則很好地解決制約傳統經濟發展因素,可以減少在信息溝通和資源配置方面的時間,還能夠在短時間內形成一個龐大的市場效應,這都是傳統經濟所不具備的優勢。
(三)互聯網經濟的全球化業務拓展
傳統經濟要想實現業務全球化,就需要借助各種各樣的交通運輸方式,開展跨地區配置,不僅花費時間長且成本較高,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資本的流通。還極易受到外匯的影響而加大企業財務風險。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為各個領域的發展都帶來一定的改變,其通過自身強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可以對龐大的信息資源進行分析,并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資源的合理化配置,更有效的開展全球經濟一體。
三、互聯網經濟下的產業融合趨勢
互聯網經濟的出現使得傳統經濟發展備受打擊,但也為傳統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要求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實現產業融合,這也使傳統經濟發展重現生機。
早期的產業融合方式主要以文化、教育和傳媒為主,這也是傳統產業融合的重要手段,然而,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出現,產業融合不論從發展速度還是發展規模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升,逐漸朝著多元化產業的方向發展。
以共享單車為例,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傳統單車企業的發展水平逐漸呈下降趨勢,市場發展前景日益黯淡,一些單車企業幾乎在破產的邊緣徘徊,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進行形成了全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共享經濟發展,這也為傳統單車企業迎來了全新的發展前景,通過展開市場融資的方式,進一步加強與共享單車平臺進行交流與合作,能夠極大的提高了共享單車的生存發展幾率,通過開展一體化的單車生產、銷售、維修運行體系,為傳統單車企業的發展帶來了重要轉型。
四、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產業融合的三大效應
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經濟要想得到長足的發展,就需要對傳統的發展模式進行改變,實現產業的融合,在這一背景下,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互聯網規模,所帶來的效應也會更加明顯。
(一)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產業融合的成本約束效應
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形成的產業融合,是在傳統企業的成本以及效益的基礎進行的有一次重大變革。這種融合可以將互聯網技術優勢進行充分地發揮,可以進一步擴大傳統企業的市場規模,減少企業的生產成本和生產時間。這種效應之所以可以迅速開展,主要是因為開展產業融合的企業之間存在某種的共性,也許是資源方面的共性、也許是技術方面的共性等。因此,這也大大避免了傳統企業資源利用中所存在的排他性可能,互聯網企業也能夠很好地解決這一現象,通過開展資源共享方式,進一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還能夠減少融合的成本。通過大量的實踐證實了,如果不同產業資源需求的像素度越高并且通過大量的實踐研究得出,如果不同產業的資源需求相近的情況下,其產業融合的推動水平也會不斷提高,所帶來的的成本約束效應也就會更加顯著。
1、互聯網經濟下的產業融合降低交易成本
互聯網經濟下的產業融合主要是建立在信息網絡與傳統產業基礎上展開融合的結果,二者雖然會產生直接交易,但這種融合方式最顯著的特征不是降低不同產業間的交易成本,而是在互聯網平臺的基礎上,改善生產與消費的方式,改善這種交易環境,避免中間環節占用過多地成本,實現成本的節約的同時還能夠提高服務質量。
2、節約時空成本
互聯網經濟下的產業融合表現為:企業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下會產生邊界擴張、或是通過并購及戰略聯盟等方式開展企業融合,最終使企業向互聯網領域邁進,其組織模式也多具有互聯網經濟特征,在這種經濟特征之下,企業開展各項交易行為不僅能夠避免無用的交易時間,還能夠保證時間的合理利用。
(二)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產業融合的組織優化效應
組織優化就是在產業融合背景下,為了進一步提高企業組織結構的適應性,則需要結合產業融合的需求,不斷對現有的組織框架進行調整,目前我國互聯網經濟發展呈現出勢不可擋的局面,這也帶動了市場需求,使市場需求變得更加豐富多樣,面對此種現狀,要想實現產業融合就應進一步去優化外部組織結構,使參與融合雙方都能與不同企業的發展相適應,從而大大減少因組織異構而帶來的矛盾現象,由此我們可以將外部結構的優化作為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產業融合最明顯的特征。
產業融合方式除了橫向融合外,還也包含縱向融合,要求管理人員應結合工作的需要開展扁平化的管理方式。通過建立信息管理平臺,進一步提高扁平化管理水平,能夠實時的掌握市場動態,為融合后的企業提供一個正確的調整方向。
1、對企業組織形態的影響
當下我國社會的經濟形態正逐漸朝著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結合的方向發展,我們也應正視虛擬經濟今后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并將其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它能夠打破企業與產業之間的地域限制,可以很好的整合現有的資源,可以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在信息化傳播的基礎上來不斷地完善實體的經營。隨著互聯網經濟基礎上產業融合不斷深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效率也會得到極大的提升,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也會愈發突出。
2、對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
互聯網經濟下的產業融合改變了企業原有的發展方式,使企業由傳統的縱向管理模式朝著橫向管理的方向發展,發展模式的改變主要得益于企業借助互聯網強大的技術優勢,加快了信息的傳遞速度,使信息傳遞更加順暢,大大減少企業內部不必要的管理層次;此外,在互聯網平臺的基礎上企業可以和客戶進行跨地域接觸,進而掌握客戶的心里訴求,便于及時的做出正確的反應,從而使得組織能力的靈敏度得到增強。
(三)互聯網經濟背景下產業融合的市場壟斷效應
在互聯網背景下,市場壟斷現象也依然存在,但與傳統壟斷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傳統市場的壟斷主要以資源壟斷為主,而互聯網經濟壟斷則以數據信息為主。
以數字產品為例,就其本身的屬性來分析的話,其具有共享性和網絡外部性,企業如果取得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就幾乎霸占了整個市場。例如,當下最流行的電腦游戲,他因為受歡迎,因此在市場中就會形成不同程度的壟斷,這種壟斷行為要遠高于物理產品的市場結構壟斷,但是,數字產品的弊端體現在易于復制,如網絡游戲,一方面,生產商進行固定投資后,就不會產生后續生產的邊際成本,只需通過不斷地銷售來獲取高額的利潤,但同時這種可復制性也會導致大量的盜版軟件出現,這對正版軟件帶來一定的沖擊,也會大大降低生產商的利潤,這就要求,生產商應依托其技術的優勢來不斷地去進行產品升級,提高產品的價值。這就告訴我們,盡管數字產品的生產商處于壟斷地位,但不代表沒有任何的競爭,而最大的競爭者就是自己,是與自己已賣出的商品競爭。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互聯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虛擬性的特征,要想對市場進行壟斷絕非易事,對此應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水平。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經濟作為社會經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隨著傳統經濟發展受阻,在互聯網經濟背景下所形成的產業融合的優勢也逐漸凸顯出來,能夠進一步帶動傳統經濟的發展,提高傳統經濟的創新水平。
參考文獻:
[1]李明偉.“互聯網+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技術驅動與路徑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09).
[2]胡漢輝,邢華.產業融合理論以及對我國發展信息產業的啟示.中國工業經濟,2009,(2):23-29.
[3]胡金星.產業融合的內在機制研究一一基于自組織理論的視角.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5):46-42.
[4]孫敬水.計量經濟學學習指導與Eviews應用指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2):372-421.
[5]榮朝和.交通-物流時間價值及其在經濟時空分析中的作用[M].經濟研究,2011,(8):133-146.
[6]王丹.產業融合背景下的企業并購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5,(5):31-36.
[7]陳柳欽.產業融合的發展動因、演進方式及其效應分析[N].西華大學學報,2007,(4):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