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艷

泉州清凈寺
古城泉州歷史悠久,自唐朝開始,此地的海外交通日趨發達,至宋元時期,已發展為與當時埃及的亞歷山大港齊名的“東方第一大港”——刺桐港,古泉州城也呈現“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華景象。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特別是來自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商人聚集在泉州,他們與泉州先民和睦相處,造就了歷史上最為開放、包容和發達的泉州城。在短短數百米的古城泉州最繁華的商業街——涂門街,就曾建有伊斯蘭教、佛教、印度教、天主教和道教的寺廟,當時經濟社會的繁榮、文化的包容,可見一斑。歲月流轉,朝代更迭,如今這里仍矗立著一座已有千年歷史的清凈寺。作為我國現存最早的伊斯蘭教建筑,清凈寺正是中國與阿拉伯世界一千多年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泉州清凈寺,初名圣友寺,又稱“艾蘇哈卜清真寺”,也叫麒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區涂門街。但關于其具體創建時間,歷來頗有爭議。
清凈寺里有多方重要石碑。吳鑒撰的中文碑記顯示:“宋紹興元年(1131年),有穆茲喜魯丁者,自撒那威從商舶來泉,創此寺于泉州之南城。”《泉州府志》亦曰:“清凈寺,在府治通淮街北,宋紹興元年回人穆茲喜魯丁自撒那威來建。”然而,在清凈寺門樓北墻上也有一阿拉伯文碑刻,譯文記載:“此地人們的第一座禮拜寺,它被稱為最古老悠久的寺,名為艾蘇哈卜寺(譯名圣友寺)。它創建于伊斯蘭教歷400年(公元1009年)……”中文碑與阿拉伯文碑各記各的,并不吻合,這就使建寺的年代有了兩種說法:究竟是指修建時間不同的同一座寺,還是指不同的兩座寺呢?
此外,南宋朱熹在傅自得逝世后所書的《行狀》(《朱文公文集·卷98》)中提到,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發生過一起涉及清凈寺的事件。趙令衿來泉州當地方長官,當時傅自得任泉州通判。有外國商賈建層樓(清凈寺)在泉州府文廟的前面,地方上認為清凈寺建于城內府學之前,既破壞了“八卦巽位”,又破壞了“泉廟學受盛山川”,于是群起而告官。傅自得受理時判決:賈胡蕃商是“化外人,法不當城居”,并“立戎兵官,即日撤去”,清凈寺由郡舊羅城內遷出建于城外濠。這樣,既不破壞“庠校科第人文”,又使清凈寺“峙文廟青龍之左角”,為府學增勝。曾有專家發表意見認為,其遷出重建的方位,和現在涂門街清凈寺的地理位置對比,可以吻合。
不少學者認為,清凈寺的建寺年代被認為應該以門樓上的阿拉伯文碑記載為準,即1009年。不過,史學界專家吳幼雄曾專門請人翻譯,認為其中有一句應這樣說“那是在伊歷400年”,而不應譯成“建于伊歷400年”,認為原阿拉伯文中沒有含“建”這個意思。
泉州清凈寺,占地面積約2184平方米,整體為石構建筑,仿照敘利亞大馬士革伊斯蘭教禮拜堂的建筑形式建造,具有伊斯蘭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間上大分散、小集中特點。留存主要建筑為門樓、禮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現存最引人注目的建筑就是高達20米、寬4.5米的門樓。大門通高12.3米,基寬6.60米,門寬3.8米,朝南,全用花崗巖和輝綠巖砌疊而成。穹形頂,由四個高大相連的尖拱門組成。第一尖拱門高10米、寬3.8米,全用輝綠巖筑砌;頂部為蛛網穹窿形結構,門楣上嵌有浮雕阿拉伯文古蘭經橫額。第二尖拱門高6.7米,頂部用白花崗巖刻制,拼成蜂窩狀穹窿形如藻井的石構圖案。第三尖拱門高4.3米,與相距4.5米、高4.03米的第四尖拱門連成一體,門頂作半個純圓形穹頂,粉抹白灰。整個大門由四門三室重疊相連組成,結構獨特。
大門屋頂作平臺,臺的周圍三面筑回字形垛子,像城堞一樣,使大門更加雄偉壯觀,這就是當年有名的“望月臺”。望月臺不單名字好聽,它還對應著一種古習俗,即伊斯蘭教齋月用以望月、決定起齋日期的地方。歷史上,望月臺上曾有伊斯蘭教風格的尖塔,美輪美奐,如今則是光禿禿的了。此外,望月臺邊還曾有過望月亭,可惜也消失了。
據介紹,每年有一個月的齋月,要進行封齋與開齋。時間臨近的時候,清凈寺里有身份的“阿訇”、長老等會登上望月臺上望新月,細心地在天空中尋找月牙兒,來決定具體哪一天封齋或哪一天開齋,并形成了一種習俗,如今也還保留著。每年,泉州的穆斯林看日歷估計時間到了,就會習慣性地打電話到清凈寺問日子定下了沒。
在門樓西側是坐西朝東的奉天壇,又稱禮拜殿,阿拉伯名叫“麥斯吉德”,即叩拜真主的地方。如今這里柱石殘礎,綠草茵茵,四周墻壁上和西墻中段凹形的壁龕上,有古樸阿拉伯文字浮雕的《古蘭經》經文。大殿的四周,為花崗巖石條砌疊,近千年來依然十分堅固,巨大的窗戶遍布各墻,增加殿內采光效果。據了解,臨涂門街的南墻全長23米,而透過8個長方形高大的窗,街上人們可望見里面。據明萬歷碑記稱,奉天壇立的巨大花崗石圓柱一十有二,象征著農歷12個月。
清凈寺禮拜大殿有沒有圓頂,一直是爭議的焦點話題。據說奉天壇原來罩有巨大圓頂,1607年泉州大地震時,宣禮塔塌毀,圓頂也跟著坍塌,殿內的設施和圓頂遺物深深地埋在大殿地下,致使大殿現有的地面增高了1米多。過去的考古試掘曾認為,明清時,這古禮拜大殿可能擁有中國式的屋頂,宋元時未知。而明代李光縉撰文描述奉天壇“中圈象太極”,即證明大殿頂覆蓋有巨大拱形圓頂。20世紀80年代,泉州邀請省博物院來指導發掘,發現這地底下有宋元時代的地面磚等。但當年地面發掘沒有定論,所以清凈寺禮拜大殿原先到底有無屋頂在考古史學界至今仍說法不一。
清凈寺內的建筑盡是伊斯蘭風格,但奉天壇北側的明善堂卻是閩南風格建筑,這是為什么呢?
明善堂坐西朝東,建于明隆慶元年(1567年),為伊斯蘭教徒禮拜之所。原先是中阿混合建筑風格,此后由于拱形圓頂的古禮拜大殿塌毀,凡遇一些禮拜,則把同為朝拜方向的明善堂,改為穆斯林禮拜安拉的場所。至于為何會變成閩南風格,專家猜測,或許是幾經重建,加上捐資人財力也有限度,只好跟著本地的建筑特色走,就變成了如今看到的閩南風格。
據了解,明善堂倒毀后,在清嘉慶年間,由福建全省陸路軍務漳州總鎮馬建紀捐資重建,這時變成了中國傳統古建筑四合院形式。此后又經過幾十年風雨侵襲,岌岌欲塌時,同治十年,福建全省陸路軍務提督江長貴捐俸重建為閩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間建筑形式。1950年,明善堂塌毀。1998年,按“修舊如舊”原則重建明善堂,恢復清同治年間建筑的原貌,也就是閩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間建筑形式。
此外,明善堂內還有一個藝術珍品值得一看,那就是置于堂前的“出水蓮花”香爐。香爐系宋代時用葉臘石(壽山石)雕刻而成,其上部是一朵盛開的大蓮花,大蓮花周圍再圍繞一圈小蓮花。爐身上還雕刻了朵朵姿態各異的蓮蓬或含苞待放的花朵,猶如出水蓮花,出淤泥而不染,十分精致。據悉,伊斯蘭教忌燒香祈禱,此爐是穆斯林舉行禮拜焚燒檀香調節空氣時用的。它原先是清凈寺奉天壇的舊物,后因奉天壇坍塌,無法避風遮雨,便改移至明善堂。該爐高約1米,直徑約0.35米,象征著“清凈”與“潔白”。
清凈寺,它曾與揚州仙鶴寺、廣州懷圣寺、杭州鳳凰寺合稱中國伊斯蘭教四大古寺,也曾是唯一入選20世紀90年代“中國十大名寺”的伊斯蘭教清真寺。雖已歷經千年,但作為泉州海外交流重要史跡之一,清凈寺依舊向每一位訪客展示著泉州城當年的繁華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