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戈
全球蔓延的疫情,阻滯了人們的生活出行,卻并沒攔住人類對太空探索的步伐。在大洋彼岸,根據3月10日的媒體報道,埃隆·馬斯克旗下的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以下簡稱“Space X”)再獲5億美元新融資,公司估值由此達到360億美元。
5年前,馬斯克宣布了Space X的衛星互聯網服務計劃,這一項目被命名為“星鏈”。Space X計劃將約1.2萬顆通信衛星發射到軌道,為地球上的用戶提供寬帶互聯網服務。
2020年4月22日,Space X公司成功發射第7批星鏈衛星,并回收火箭一級助推器。這是Space X在2020年進行的第9次發射任務,目前該公司共有420顆入軌衛星,預計將在2020年年底前增加至720顆,屆時“星鏈”網絡將具備初步的運營能力,開始為加拿大和美國北部地區提供商業服務。
4月底,Space X正在為美國宇航局(NASA)認證的首次載人龍飛船飛行任務(Crew-1)做準備,該任務預計于今年晚些時候執行,目前已進入發動機靜態點火測試階段。Space X建造星際飛船的最終目的是將人類送上火星。
21世紀的前20年,太空經濟的發展已經出現了諸多亮點。商業化是人類航天事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也必將成為航天事業空前繁榮和發展的新動力。航天商業化必將催生商業航天,全球涌現出一大批航天創業公司。太空經濟要實現飛躍,只有努力強化航天技術創新,充分發揮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才能找到低成本和低風險的平衡點,通向太空之路。
航天市場上涌現出許多新的熱點。一是正在建設的低軌寬帶星座。這以“一網”系統和太空探索的“星鏈”計劃為代表。二是太空旅游。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和維珍銀河公司(Virgin Galactic)走在發展太空旅游的前列。Space X也已經安排了首次月球軌道旅游。美國的商業空間站公司也正在開拓太空旅館的市場。三是航天運載系統和新一代航天制造業。一網公司和太空探索公司正在將飛機和導彈的批量制造經驗融合到衛星、火箭和地面設備的制造中,并希望應用3D打印、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前沿技術,縮減研制成本和研制周期。
根據SpaceWroks 2018年2月發布的統計,在三大衛星用戶中,政府、軍方和商業,最大的已經是商業用戶,占了一半以上,而未來5年發射的衛星中商業用戶將占70%以上,佐證了全球商業航天正在快速崛起的觀點。
據美國美林銀行分析師預測,航天市場規模將于2045年增長到2.7萬億美元。旺盛的市場預期使得商業航天迅速崛起,在全球范圍內,大量民間資本的涌入讓過去以國家為主導的航空航天領域正在發生激變。從航天器設計到發射服務,從衛星星座運營到數據分析,從星際探索到空間資源開采利用,隨著Space X、Blue Origin等商業航天創業公司的快速發展,正在形成一個高度活躍的生態系統,以全新的思維方式、發展理念、商業模式和顛覆性技術,將商業航天迅速推向新的高度。
當前,世界航天事業正在從過去以政府投入為主,轉向政府和市場雙輪驅動的“太空經濟2.0時代”。作為當今世界最具挑戰性和帶動性的高新技術產業之一,航天產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商業航天更是助推航天產業發展的強勁力量。
正是看到商業航天產業的撬動作用,對建設航天強國的推動作用,我國也在鼓勵引導民間資本和社會力量參與航天活動,通過激發包括“國家隊”、科研院校和民企等在內的多種創新力量,促進航天技術的進一步創新跨越。
2014年11月,國務院首次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社會資本對中國民營商業航天的關注與日俱增。此后5年間,各路投資機構爭相將大筆資金投向一個個初創團隊,這些創業團隊的研發骨干,大多來自航天科技、科工兩大集團和中國科學院等體制內單位。
商業航天這一既具備技術含金量,又具備新聞話題性的科技題材,在中國新一輪“硬科技”創業浪潮中,天生自帶“網紅”氣質,高調進入資本和公眾視野,甚至火箭發射服務都已經登上了時下最流行的網絡直播間。
一時間,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百花齊放,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一批企業迅速成長。據初步統計,目前國內商業航天企業數量超過160家,與商業航天相關的投融資機構有200多家。短短5年里,國內商業航天企業完成了從衛星設計研制、火箭研制發射到衛星在軌運營及商業化應用的“從0到1”,在國內逐漸形成自循環的生態系統。
在民營企業中,藍箭航天、零壹空間、星際榮耀等公司都發射了自己研制的首枚運載火箭。天儀研究院、微納星空等公司具備了從10公斤級到500公斤級整星研制能力。這些航天創業公司在研制小衛星、小火箭及其應用、衛星測控等領域已取得了許多成果,彌補了國有企業在開拓市場方面的不足,促進了國有企業的改革,調動了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的積極性。在世界民營航天領域,我國已處在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的地位。
一系列的成績使得這個領域的從業者產生了過于樂觀的情緒。在早期涉足民營火箭的投資機構眼中,這批走出體制、多數參與過重大型號研制的專家,技術能力和研發經驗理應不成問題。人才、技術,再加上資本入場,資源要素齊備,中國誕生一個Space X只是時間上的問題。并且,社會對中國航天的認識幾乎都來源于國家隊的戰績,“長征”系列用95.36%的發射成功率給了社會一個強烈的信號——“運載火箭技術,中國已經很成熟了?!?/p>
然而,2018年藍箭和2019年零壹空間的發射失利,給資本市場喂了一顆“退燒藥”,使大家更加清醒。在此新形勢下,我國商業航天雖然抓住了發展機遇,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也面臨嚴峻的挑戰。目前來看,中國民營航天的技術、規模與市場都尚難以與美國比肩。中國商業航天發展要立足于中國國情,不能照抄國外模式。面對即將到來的商業航天黃金時代,航天企業更應該腳踏實地,冷靜地看待外界和資本的關注,針對可能存在的問題和隱患,積極地尋求解決之道。面對行業發展的趨勢,也應該尋找到自己新的定位,為自己創造更多的生存空間。
在中國商業航天宏偉的未來發展計劃中,國內商業航天科技公司的參與將是必不可少的,也將扮演重要的角色。雖然中國的民營火箭企業,大多都還處于仰望星空階段,但是頭頂的迷霧正在被撥開,浩瀚蒼穹已經隱現。不過,他們還是要經歷一場殘酷的大浪淘沙。
作為基礎運載工具,商業運載火箭自然是資本押注的重點領域。對于這些研發成本大量前置、短期無法自我造血的企業來說,拿不到融資,就意味著生死劫。即使拿到融資的頭部企業也并非高枕無憂,仍然需要繼續面對重重關卡。對于技術和資金密集、前置研發成本極高的商業航天來說,資本砸進去的大筆資金,短期內難見回報,卻要同時面臨來自八方的挑戰。
商業運載并不只是火箭研制這一關鍵、基礎環節,還包括發射服務等。發射服務包括火箭研制、總裝、任務準備、進場、檢測測試、星箭對接、轉場及測試、發射演練、加注、發射等程序,而要做好發射服務,還需要金融保險、政策法規的支撐。
中國的民營火箭制造企業,需要在資本和市場的雙重壓力下,獨自完成這些技術的原始積累??萍佳邪l并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各要素具備的前提下,遵循自身規律推進。造火箭畢竟不同于大批量造汽車,數量稀少的配套零件需求,并不能支撐一條單獨供應鏈的建設成本。而民營競爭者在絕大多數零部件只能依靠外采的前提下,還需要保證供應的源源不斷并兼顧價格優勢和技術的不落后,難度可想而知。這是一個漫長、復雜且精細的過程,稍有差錯便會拖累整個進度。
對于樹大根深的“國家隊”來說,一次發射失利不足以動搖根基。而對于初創期的民營火箭公司來說,發射失利意味信任資本的巨大傷害,甚至引發多米諾骨牌般的連鎖效應,帶來資金鏈斷裂的致命風險。
但是,雖有大山在前,商業航天卻不乏一路向前的搬山人。前線捷報也在不斷傳來:藍箭80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200秒試車成功;星際榮耀15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500秒試車成功;天兵科技HCP單組元液體發動機脈沖熱試車成功……2019年7月25日,更是中國航天發射史上被銘記的里程碑時刻之一,星際榮耀的“雙曲線一號”遙一(SQX-1 Y1)“長安歐尚號”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中國民營運載火箭終于實現了“零的突破”。這次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美國后,第二個具備民營航天衛星發射服務能力的國家。從此,中國民營航天將開啟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