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教授

目前,借助互聯網技術如屏蔽關鍵詞、大數據并行處理、智能計算技術支持等化解重大風險事件的輿論治理困境,已成為社會思考的方向。然而,一些網絡服務提供者沒有法律依據而輕易采取的技術屏蔽或移除手段,已構成影響重大風險事件中輿論的消極因素之一。
“技術主義”治理途徑僅可作為輔助手段,不能也不應該代替信息理性公開的剛性規則,兩者關系不能倒置。一方面,當前普遍使用的網絡輿情風險監測系統只能實現快速抓取與呈現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無法及時捕捉和預判潛在風險。技術性思路只能是事后推論的驗證,但每次風險事件都具備獨有的未知特性,不可能是前次風險事件的機械復制,與之相隨的公共輿論治理問題亦然。另一方面,輿論形成最前端環節是直接知悉、接觸及決策、處置風險事件的政府機構及職能部門,如果信息的質、量在初始環節就出現不應有的耗損,輿論應對只能事倍功半。
鑒于重大風險事件發生與處置的特定情境及利益關系人的特定訴求,風險事件中的輿情呈現及引導目標相對明確,即適度必要的輿論調控,絕非出于純粹作為“說辭”的維護穩定的需要,更非為了庇護事發地某些官員的仕途或官位,而是為了使得風險事件中的利益攸關者避免對抗性的有害信息可能導致的財產損失、人身傷害。這是風險事件期間公共輿論處理的最高位階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