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陜西榆林 侯玉國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在創新驅動發展形式下,現代企業創新已經成為基層職工的價值取向,但基層職工一直存在成果實用化率低、轉化不足等問題。本文通過對國網榆林供電公司創新管理方法進行實地跟蹤調研,依據實用化創新為指導思想,提出開放性、協同性、效益性的創新管理理念,進而解決現代企業基層班組成果實用化率和轉化率低的問題。
國網榆林供電公司隸屬于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大二型供電企業,年售電量突破170億千瓦時。該公司成立了以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為組長,工會主席為常務副組長,黨委黨建部(工會辦公室)、黨委組織部、生產經營各專業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實用化創新管理組織機構,形成了“有陣地、有人才、有技術、有資金、有推廣、有成效” 班組創新統一管理平臺,形成班組是實用化創新的主體,黨政工團是創新的催化劑和加油站創新理念,建立上下協調一致、相互促進、相互融合、統一組織管理創新平臺。
實用化創新主要根據企業發展需求和生產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創新,從安全生產、客戶服務出發,提出“不求高大上、只求最實用”的創新目標,樹立“從生產中來、到生產中去”的創新理念,在創新過程中即不局限重大發明創造、“高精尖”的前沿科技,也不止步于“小而精”小發明、小創造、小改革,更不忽略生產中遇到的各類疑難問題,只要對企業生產經營工作產生效益的新思維、新觀念,職工都可以開展創新實際活動。通過該方式進一步提高了員工的創新激情,讓創新不僅僅是能工巧匠的創新,而且各級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基層人員都可以進行創新,形成了一個創新百花齊放的新局面。
1.點式創新。點式創新屬于分散式創新,它即包含一線班組的技能人員、也包含部門技術、管理人員,職工可以根據自己的個人愛好進行技術革新和管理創新 。
2.線式創新。線式創新主要是將班組、個人創新進行有機整合,組成微型創新團隊,實現對企業重要疑難問題的解決和技術革新。
3.面式創新。將個人、班組、部門的創新人員進行再次整合,形成跨部門、跨專業的創新團隊,實現對公司重大問題的解決。
通過點、線、面鏈式創新體系的建立,形成了各級創新的主體,根據不同的問題,建立不同的創新團隊,有利于節約人力、物力成本真正實現了全員創新、高效創新。
1.創新成果產生體系。通過面談、微信、微信公眾號、郵箱、電話等溝通交流平臺,將企業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集中反映到創新團隊,創新團隊組織專家對項目實施的可行性進行評估分析,經過可行性批復后,啟動創新項目流程進行正式實施,形成創新成果產生體系。實施過程中為了進一步充分發揮員工的擴散思維,提高員工人參與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創新團隊每年春、秋兩季實施“金點子征集活動”,制定了金點子獎懲規定,經過專家考核、審議通過的金點子,給與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
2.創新成果評價體系。基于創新產生體系的基礎上,通過“互聯網+”網絡平臺組織不同行業的專家對成果在設計、經濟型、安全性、操作性、推廣性等方面對成果進行評估,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形成創新成果評價體系。
3.創新成果實施體系。創新團隊通過對新思維、新方法進行歸類,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將課題分別分為科技進步、管理成果、典型經驗、發明創造等不同的實施課題,通過分類后集中人力、物力進行集中實施。
4.創新成果推廣體系。一是推廣前為保證成果技術或產品的“獨力”性,不能與社會相關產品或技術雷同,為此成果推廣前首先采用網絡技術進行檢索查新,檢索市場上是否存在類似產品或者功能與之相似,如果該產品與市場產品在功能上或者效率上存在不足,成果就會取消推廣或者創新團隊會召開分析討論會,對產品進行再次改造升級,達到“新”后才能具備初步的推廣,為避免在檢索查新過程中出現紕漏,一般會通過申請專利技術的方式,進一步確立成果的獨創性,這不僅是檢索查新的進一步深化,同時也有力的保障了成果的知識產權,有力地保證了創新成果的合法權益。二是完成成果檢索查新后,相關產品必須交社會上的專門檢測機構,對其進行安全型式試驗檢查,檢查該成果在投入社會正式使用中是否存在質量方面或者操作方面對人身造成安全隱患,每一項成果都必須進行此項安全試驗,否則禁止進行推廣。三是經過型式實驗后,為了確保其實用型和安全性,成果率先在培訓基地進行試驗、應用,應用時間不低于一年,在應用過程中,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完善補充,成果局部應用良好后,將成果推廣到固定的專業班組進行現場檢驗,并派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現場指導班組人員操作,再次根據不同的環境條件、操作條件、氣候、濕度等環境條件再次進行檢測,一般經過一年的實踐檢驗后,企業組織專家組進行驗收、評估,評估完成后,才能真正在市場推廣應用。
1.建立職工職業生涯規劃。根據企業職工各盡其才人才培養方式,制定“員工成才”五件事工作框架,根據職工崗位特點從崗位成才、企業育才、人盡其才三個方面,制定員工成才職業生涯發展規劃體系,依據職工不同專業、學歷、技能,制定員工創新差異化培訓方案和個人培養計劃,建立員工創新個人培訓檔案,著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差異化培訓,采取按專業劃分,建立崗位技能與創新導向、崗位成才進程與考核激勵并行等措施,同時定期開展培訓總結,對達不到崗位標準要求的進行再培訓,形成一個差異化的、持續的、閉環的培訓體系,使企業職工不僅從技能上得到發展,還從創新思維、創新理念等多方面進行引導,使員工職業生涯得到進一步的升華,最終達到技能、創新雙贏的人才規劃,為每一位員工創新發展指明了道路,實現每一位員工職業生涯規劃的精準化服務。
2.實施“絲路彩虹、一帶一路”創新培訓模式。為使班組對各個專業的知識有一個熟練掌握,在黨政工團的組織下實施“絲路彩虹、一帶一路”創新實踐、理論大講堂活動,成立了“修試創新講師團”、“運維創新先鋒隊”、“實用化創新工作隊”,采取“集中授課”、“實戰演練”、“現場觀摩”、“交叉結對”等方式對各專業進行創新業務的培訓,該方式先后對榆陽分公司、神木分公司輸電、檢修、運行等7個部門300余人進行培訓,培訓過程中不僅以創新理論為重點,而且結合各個專業在實際工作中如何發現創新點、解決問題為抓手,將創新與生產實際工作緊密結合,有效提高職工創新實用化水平。
3.開展導師帶徒創新培訓。班組導師帶徒創新培訓活動中以創新工作室為依托,創新班組培養方式,實施導師帶徒創新活動,堅持以老帶新、對新入職的員工采取創新導師帶徒培訓方式,由單位組織、創新工作室具體實施,安排近兩年入職的新員工與在創新方面有一技之長的師傅簽訂《創新師帶徒合同》,由師傅對徒弟從創新的思維、技能、方式、實施、推廣等進行一對一或者一對多培訓,言傳身教,師傅向徒弟傳授創新技能和實踐經驗、絕招、絕技,使徒弟在二到三年的時間內能夠運用自己的業務知識與創新進行緊密的結合,發現工作中的問題,并運用創新的思維、手段進行解決,然后再帶領其他新入職的人員,再次進行培訓,達到周而復始,促進創新可持續發展。
4.開展“創新沙龍”和“人人一小課”創新活動。企業采取“人人上講臺、個個當專家”的形式,積極鼓勵一線員工走上講臺,開展“人人為師,人人創新”小課堂。一是職工結合自身創新經歷及學習心得制作課件,通過提前準備對本崗位職責、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出工作中對一些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思路,然后對該思路進行進一步討論、查找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實現人人都可以參與創新、人人都可以實踐創新的局面。二是針對創新愛好者,組織“創新沙龍”、“創新角”等形式的創新活動,設定了創新工作室作為固定的活動場所,由創新帶頭人組織開展創新沙龍活動,該形式采取每月開展一次,大家在活動中可以相互交流創新過程中的經驗、體會,從而達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迄今企業累計開展創新沙龍18期,參與人數達500余人,交流創新中的問題123項,完成各類生產、管理中的創新項目達16項,該形式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創新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使員工也學到了跨專業的知識,有效提高了自己的業務技能和專業知識。
1.創新成本顯著下降,提質增效效果顯著。班組實用化創新管理通過建立統一的創新平臺,避免了設施重復配置,節省了人力、物力、場地建設等費用,提高了場地、儀器、人員、工器具利用效率,企業創新實踐成本大幅度下降,提質增效能力顯著增。
2.職工創新激情凸顯,創新氛圍已經形成。班組實用化創新已形成了“黨政支持、工會實施、骨干掛帥、班組參與”良好格局,從上之下營造起了濃厚創新的氛圍,自覺鉆研業務,刻苦提升技能,已經成為廣大班組追求進步的價值取向,特別是一些青年技術人員已經加入到了創新創效的工作當中來,營造出“處處是創新之地、人人是創新之源、時時是創新之機”的氛圍,該措施已經成為企業班組鉆研技術的堡壘和培育人才的“助推器”。
3.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該管理措施在國網榆林供電公司實施四年后,根據統計2015年-2019年企業獲得各項成果逐年快速增長,創新成果2015年9項,2016年16項,2017年23項,2018年26項,2019年29項,五年的時間獲得國家專利技術41項、陜西省十大創新項目1項、陜西省發明創造銀獎12項 ,陜西省電力公司管理成果、科技進步獎23項、班組技術革新、QC各類成果26項,環比增長150%,同比增長60%,企業創新競爭力顯著增強,同時也有效解決人員年齡結構輕、技術力量薄弱、高精尖人才短缺局面,促進人員的鉆研業務的能力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技術力量薄弱和高精尖人才短缺的情況得到顯著改善,企業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顯著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