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 景 冰
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被習近平總書記喻為黨和國家的“頂梁柱”和“壓艙石”。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有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做強做大做優國有資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對國有企業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
1.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是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需要。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國有企業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頭戲”,也是我國經濟轉型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國有企業如何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國有企業功能定位,這是新時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邏輯出發點,也是國有企業有序推進改革的基本前提。如果對國有企業一刀切、一概而論、不加區分地推行改革,將會使改革措施缺乏針對性,實施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準確界定不同國有企業功能并科學分類,有利于根據不同類型企業特點有針對性地推進改革,將改革引向深入。
2.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是做強做大國有資本的需要。由于歷史和現實原因,國有企業肩負著多重責任和使命,許多企業“盈利性使命”和“公益性使命”并存,一些應由政府履行或通過購買服務履行的職責仍由企業承擔,一些應由企業自主決策的重大事項仍由政府審批,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市場化體制機制的發展和完善,導致了一些國有企業機制僵化、缺少活力、大而不強。對國有企業進行功能界定與分類,有利于明確不同企業的戰略定位和發展目標,形成差異化發展路徑,增強企業活力與發展動力,有利于進一步明確國有資本投向,優化國有資本配置,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放大國有資本功能。
3.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是提升國企治理水平的需要。加強和完善國有企業公司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把我國宏觀政治體制落實到微觀公司治理的有效方式,是完善管資本為主國資監管體制的重要前提,是培育世界一流企業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一項重要目標。國有企業能否治理好,直接關系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那么如何提升國企治理水平,首要的就是準確界定國有企業的功能定位,堅定不移地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提高國企治理效能。
實踐證明,雖然我國國資國企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是部分國有企業還大而不強,利潤率還不夠高,負債率偏高,呈現“虛胖”,部分公益類國有企業還存在諸如以下問題。
1.脫離主業謀求多元發展。一些公益類國有企業對自身的功能定位不明確,在制定公司長遠發展規劃上脫離了主業。客觀上是為減輕企業生存壓力謀求健康持續發展,主觀上是為了追求經營業績盲目跟風采取多元化發展戰略,嚴重偏離主業,沒有考慮企業自身實際,未經過充分論證就進入市場飽和的競爭性領域和行業,導致投資容易收益難,嚴重的會出現不同程度地虧損和國有資產流失。
2.公司治理水平有待提高。主要表現在個人決策代替集體研究討論現象存在。“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執行不嚴格。黨委會研究討論重大問題前置程序落實不到位。經理層職能作用發揮不明顯。主要原因是個別企業尚未建立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董事會、黨委會、經理層權責邊界不清晰。有的企業“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缺失,還有的雖然基本建立了“三重一大”決策制度,但是決策主體、決策范圍不明確,決策程序不規范、決策機制不完善。有些國有企業二三級子公司黨的治理未進章程。
3.管理層級多運轉效率不高。主要表現是總部機構臃腫,部門職責邊界不清、重疊,企業管理層級多,部門內設科、下設分子公司較多,公司運轉效率低下,在工作中推諉扯皮不擔當現象時有發生。主要原因是公益類國有企業的前身多為事業單位改制,在管理模式上更類似于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事業單位,總部機關化、職級行政化現象仍普遍存在,以行政管理代替企業管理,或多或少地存在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從決策到管理、管理到執行的程序復雜、半徑大、鏈條長,出現信息阻隔。
4.人浮于事現象普遍存在。特別是在傳統老國企里,一方面,部門內設崗位責任分工不明確,機構人員冗余,只進不出,企業用人成本居高不下,人均生產總值偏低,形成不對稱的局面。另一方面,在用人機制上還不夠靈活,論資排輩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才培養,挫傷了人員積極性、留不住人,導致后備干部儲備不足,在關鍵崗位上青黃不接。有的企業雖然推進改革,建立了三項制度和“三項機制”,但是在制度的執行和落地上缺乏動力和魄力,企業內部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走形式、走過場,考核結果的運用上流于形式。
1.聚焦主責主業,明確企業功能定位。公益類國有企業要根據承擔的專項任務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加大國有資本投入,提高公共服務的質量和效率。突出主業,嚴格限定主業范圍,加強主業管理,重點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方面作出更大貢獻,退出非主業領域,避免不恰當的進入非公益性行業。因企制宜制定好公司長遠發展規劃,扎實履行好政府賦予的職責,承擔好專項任務。明確優化國有經濟布局的主攻方向和發展路徑,推動國有資本向重點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優勢企業集中,向企業主業集中。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企業和項目成功經驗,推行ppp合作模式,擴大籌融資渠道,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形成由國有資本控制的混合所有制經濟。
2.聚焦分權制衡,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按照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和《公司法》要求,修訂公司章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有效劃分企業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充分發揮黨委(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切實落實和維護董事會依法行使重大決策、選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權力,保障經營層經營自主權,加快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根據公司業務性質、業務規模、發展階段等具體情況制訂公司的重大事項具體標準,并列出“三重一大”事項清單,推進決策事項清單化,盡可能避免重復決策,防止黨委會、董事會過多研究過細事項,影響決策效用。建立“三重一大”事項臺賬,涵蓋決策事項登記表、決策會議記錄或紀要,安排專人負責管理,做到一事一登記。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制,確保依法依規履職。
3.聚焦機構優化,完善組織運行體系。按照企業實際情況、管控類型和業務需要,規范總部組織架構,做到精兵簡政、精干高效。優化管控模式,厘清總部與下屬企業的權責邊界,確定總部“管什么、怎么管”,具體做到“管少、管好、管住”。合理設置組織機構,把企業總部職能重心下沉,嚴格控制總部部門數量,完善機構、崗位設置、優化職能,探索推行“扁平化”“大部門制”“項目制”管理。對標行業先進企業,規范內設機構和職位名稱,建立更加市場化的名稱體系。
4.聚焦制度建設,建立健全長效機制。推進規章制度清單化,做好“立、改、廢、釋”,解決制度針對性、操作性不強、執行難等問題。加強激勵約束,實施差異化薪酬管理,明確不同類型企業領導人員的薪酬標準和中長期激勵模式。推行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契約化管理和職業經理人制度,發揮企業家精神。堅持黨管干部人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后備干部隊伍庫,加大培訓、交流、輪崗、掛職力度,通過“以干代訓”“師帶徒”等方式,不斷提高干部職工隊伍的素質和履職能力。深入推進薪酬和績效考核改革,健全以崗位價值為主、以績效貢獻為依據的薪酬管理體系。加大考核結果的應用力度,實現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暢通職務與職稱晉升雙通道,充分調動職工積極性。依托中省各類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加強企業品牌文化建設,提煉企業精神和核心價值觀,提升企業知名度和影響力。
5.聚焦提質增效,實現管理轉型升級。對標世界一流企業,打造創新型企業,實現管控模式數字化轉型,用新的、現代的管理手段來治理企業,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單化、表單信息化的方向,集成共享各類信息,提升工作效率。通過再造管理流程,提升運營效率,提高經營效益。以信息化推進管理現代化,實現公司體制機制的運行創新。以辦公、計量支付、電子結算和財務報銷系統為載體,建立數字檔案系統,搭載便捷高效的綜合利用云計算大數據平臺,不斷優化審批和報銷流程。推進公務用車改革,完善安保、后勤外包辦法,實現后勤服務的社會化,不斷提升公司管理水平。
6.聚焦凝心聚力,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堅持黨的建設與國有企業改革同步謀劃、黨的組織及工作機構同步設置,實現體制對接、機制對接、制度對接、工作對接,確保黨的領導、黨的建設在國有企業改革中得到體現和加強。夯實基層黨建基礎,推進黨支部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建立長效的學習教育培訓機制,打造學習型黨組織。創新黨建工作載體,搭建黨員活動平臺,結合企業實際,開展黨員示范崗、黨員責任區、黨員積分制、黨員突擊隊等主題黨建活動,推進黨建工作與業務工作的深度融合,打造服務型和創新型黨組織。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建立黨委主體責任清單和紀委監督責任清單,認真落實“一崗雙責”,加強廉政警示教育,建設廉潔文化,層層傳導壓力,深入推進廉政風險防控,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