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 曾昭忠
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位于珠江流域西江水系黔江干流大藤峽出口弩灘上,具有防洪、航運、發電、補水壓咸、灌溉等作用。工程由大壩、廠房、船閘等建筑物構成,需要的砂石骨料通過設置在右岸的砂石加工系統生產供應。合同履行過程中,由于混凝土級配調整、拌合樓改造及料源級配變化等因素造成級配失衡,通過改變生產工藝將多余的粗骨料加工成人工粗骨料,以滿足工程需要,同時解決多余破碎料廢棄損失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但限于合同中關于級配變化調整的限制性條件較多,本文從料源級配與需用級配差異變化的程度、合同約定的級配風險、2013清單計價規范中關于風險承擔的規定,來說明合同中關于承包人應承擔的級配風險范圍,并通過收集的各省市關于物價波動引起的價款調整的相關文件規定來佐證正常的風險幅度,以論證級配變化后生產破碎粗骨料的增容屬于合同變更而不屬于合同風險范圍。
大藤峽砂石加工系統共由左岸壩下毛料臨時碼頭、左岸壩下毛料堆存場、第一篩分車間、中碎車間、細碎車間、第二篩分車間、立軸制砂車間、棒磨制砂等車間組成。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所需的粗骨料從江口天然砂礫石料場開采經一篩篩分分級后分別堆場在成品粗骨料倉;大藤峽水利樞紐工程所需的細骨料從江口天然砂礫石料場原料中超徑石、級配多余料通過一篩、中碎、細碎、超細碎破碎、棒磨車間磨細后進入成品細骨料倉。骨料生產工藝特點為粗骨料為篩分的天然骨料,細骨料一部分為天然細骨料,一部分為破碎的人工細骨料。
根據2016年-2018年骨料供應量計算的加權平均需求級配、料源復勘級配的不平衡性及招標文件提供的料源級配、需求級配的不平衡性進行對比,用來說明合同條件中級配結構的變化情況,具體如下:實際需求比例:特 大 石1.26%,大 石28.45%, 中 石21.40%, 小 石19.25%,天然砂0.06%,人工砂29.45%;實際料源比例:超徑石8.67%,特大石23.71%,大石20.17%,中石22.59%,小石20.88%,天然砂3.99%;招標文件需求比例:特大石2.08%,大石12.40%,中石22.43%,小石29.95%,天然砂7.74%,人工砂25.39%;招標文件料源比例:超徑石8%,特大石12%,大石20%,中石25%,小石27%,天然砂8%;料源級配與招標級配之間平衡條件的變化:特大石226%,大石-109%,中石46%,小石-55%,成品砂102%。由于砂石加工系統工藝流程設計參數除了巖石特性就是料源級配和需求級配,料源級配與需求級配之間的差異狀況決定了是否選用破碎工藝來平衡級配不足。
通過招標文件給出的料源級配、骨料需求級配值,顯示級配特征為:原料粗骨料含量偏多,含砂率偏低,天然砂石級配與需用砂石級配之間的差異小。按照這種級配特征值進行的工藝流程計算結果顯示(見投標文件工藝流程計算表),經一篩篩分后入倉的各級粗骨料能滿足設計需求量如下:成品骨料設計需求量:特大石33.86t/h,大石201.87t/h,中石365.16t/h,小石487.59t/h,成品砂539.52t/h;一篩篩分后進倉成品量:特大石33.86t/h,大石212t/h,中石385t/h,小石514t/h,成品砂110.40t/h。一篩篩分入倉后的各級骨料剩余量>80mm的進入中碎進行破碎,80-40mm的進入細碎破碎,中細碎車間在系統生產中具有級配調節的作用。通過將多余的級配量破碎成制砂原料進行級配平衡調節,但這種調節作用僅限于粗骨料含量偏多時的情況,當粗骨料含量偏少或級配缺徑時只能通過生產人工粗骨料補充。因此,中細碎車間設備的富余系數決定了加工系統對于粗骨料含量偏多時的級配平衡調整能力,根據投標文件各車間的負荷率如下:中碎車間設計負荷率64%;細碎車間設計負荷率66%;超細碎車間設計負荷率75%;棒磨車間設計負荷率74%。根據車間設計負荷率及設計規范規定負荷率取值范圍,可以得出中碎車間和細碎車間的富余系數及級配調整能力如下:中碎車間:富余系數6%~16%,級配調整能力351.92~385.12t/h;細碎車間:富余系數4%~14%,級配調整能力248.58~272.46t/h。綜上所述,投標方案中系統調節級配平衡的幅度為4%-16%之間。
合同約定的級配限制性條件共有6條,這6條歸納為兩個方面的內容:①充分考慮毛料級配不均衡的風險;②充分考慮砂石成品料需求級配與砂石毛料級配之間的不均衡性的風險。這兩方面的風險前提是招標文件提供的級配特征值是準確的,投標人也僅能依據招標文件提供的數據在系統工藝設計中考慮級配的不均衡性。
而實際級配變化情況是:不僅料源級配與招標文件提供的數據發生較大變化、需求級配也發生較大變化,料源級配與需求級配之間的差異也發生較大變化,而且合同中沒有約定需求級配變化以及料源級配與需求級配同時變化造成級配失衡的風險屬于承包人要充分考慮的合同風險。
根據實際料源級配、需求級配進行工藝流程計算,計算結果顯示,經一篩篩分后入倉的粗骨料不能滿足工程需求量,具體如下:成品骨料實際需求:特大石22t/h,大石488t/h,中石377t/h,小石336t/h,成品砂619t/h;一篩篩分后進倉成品量:特大石22t/h,大石371.10t/h,中石415.59t/h,小石336t/h,成品砂73.47t/h。
級配變化后的設備負荷率變為:中碎車間設計負荷率110%;細碎車間設計負荷率64%;超細碎車間設計負荷率91%;棒磨車間設計負荷率74%。
根據一篩篩分后進倉量及實際需求量,一篩篩分出來的天然大石不能滿足需求,級配差異量達到488-371=117t/h。通過級配變化前后的車間設備負荷率比較,級配變化后中碎需處理的破碎量已超過設備處理能力,系統自身的級配調節能力已不能滿足級配變化后的要求。
根據收集的各省市造價文件整理與歸納得出,由于各省市的實際情況不同,根據實際工程特點,針對材料價格的調整幅度也不相同。通過比較分析可得:部分省市認為當主要材料的價格波動幅度超過5%時,價款應該調整;另一部分省市認為當主要材料的價格波動幅度超過10%時,價款應該調整;還有部分省市對主要材料的價格波動幅度規定為8%、15% 等。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正常的商業風險應為5%-15%之間。
綜合上述,由于實際的料源級配、需求級配值均與招標文件提供的數據不一致,且料源級配與需用級配之間差異相對招標文件的變化幅度大,其中:特大石226%、大石-109%、中石46%、小石-55%,級配結構的變化直接使“本砂石加工系統混凝土粗骨料由天然砂礫石料篩分獲得,細骨料由天然砂礫石料超徑石破碎、篩分獲得”的合同邊界調節被打破,需生產破碎粗骨料來補充天然粗骨料的不足。而且具有級配平衡作用的中細碎車間,調節能力為4%~16%之間,級配變化后中碎處理能力需增加36%才能滿足料源中>80mm骨料的破碎要求,原有系統已無法調節級配平衡,因此需要對系統工藝進行全面調整才能滿足工程要求。
鑒于合同中約定的風險范圍沒有包括需求級配變化以及需求級配與料源級配同時變化造成級配失衡的風險,而且根據2013清單計價規范“不得采用無限風險”的規定以及合同法中關于建設工程合同和承攬合同的性質規定,我們可以確定合同風險是有限的風險,通過收集的相關行業文件可以判斷風險范圍應在5%~15%之內。根據表一,特大石、大石、天然砂的級配差異的變化幅度及需求級配變化幅度均超過100%,超出了正常商業風險范圍,這是承包人在投標階段無法預計的客觀情況變化,也不屬于商業風險,非不可抗力造成的因此可以確定屬于情勢變更原則下的合同變更。而且需求級配變化以及調整生產工藝增加設備生產破碎粗骨料的工藝與原合同工藝明顯不同,符合合同中通用條款關于變更的范圍和內容變更條件:改變合同中任何一項工作的質量或其他特性;改變合同中任何一項工作的施工時間或改變已批準的施工工藝或順序。 因此,級配變化后生產破碎粗骨料屬于合同變更,而非合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