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 常宜釗 白 瓊
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創新應用技術性人才成為各企業爭相搶奪的“資源”。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作為向企業輸送人才的高校,已經陸續開啟了人才教育培養的創新與改革。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不斷完善職業教育體系,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道路”。由此可見,企業若想爭得強有力的“人才資源”,必然要參與人才培養,而高校若想培養有競爭力的創新型人才,必然要在人才培養中進行校企合作。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業共同建立的一種合作教育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的模式。此模式注重在校學習理論和企業實踐的結合,注重學校和企業資源的共享。“校企合作”的模式極大順應了社會生產需要,使學生在校學習和市場接軌,充分實現了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的結合。雙方的合作,將“教育教學”和“生產”同步進行,為高校的教育和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高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基地,是推動企業創新發展的人才培育搖籃,作為企業,如何更好地利用這次契機,為自身的創新發展奠定強而有力的人才“硬實力”,成為企業和我國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課題之一。在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來,雖然為企業培養了創新應用技術型人才,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1.制度不夠完善。“校企合作”的模式還在積累經驗和不斷完善的初級階段,相關的“校企合作”制度建立還存在缺失。這讓剛剛踏入高校教育領地的企業感到沒有利益保障,擔心投入經濟和人力與高校聯合培養人才后,培養出的人才最終流失,不能為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利益。與此同時,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企業與學校會進行資源共享,但由于在法律法規保障上的缺失,會讓高校和企業雙方更多地考慮自身利益,不利于雙方的深度合作。
2.企業缺乏動力。在“校企合作”中,企業進入高校后,在校培養的“員工”均為在校大學生,企業喪失了對“員工”的管理主體權,因此企業在合作中表達意愿的機會并不多。同時,在教育教學安排、實踐管理等方面,學校大多數處于改革的最初階段,不能夠與企業和社會相貼合,有些企業無法適應現階段的教育教學安排,導致參與合作的企業熱情度逐漸降低,失去合作動力,“校企合作”逐漸變成“面子工程”。
3.人才培養與供給與企業的要求存在差距。(1)高校和企業的基本性質存在差異。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追求盈利最大化,而高校是以教育為目的的服務性組織。高校聯合企業,希望以企業的實踐優勢提升對學生的教育教學質量,拉近學生和社會人的距離,幫助學生積累經驗,使他們畢業后能更快地適應社會和工作,或將在校的“校企合作”經驗作為跳板,去選取自己更加中意的單位。而作為企業,與高校聯合,一方面是為了篩取優秀的學生進駐企業,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大學生這個群體進行宣傳,本質性的差異導致雙方在合作時人才培養行為有很大差異。(2)教育資源受限。在“校企合作”中,要為企業培養和提供企業所需的人才,需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既有扎實的理論儲備又有豐富的實操和技能本領。但目前高校的培養模式仍以傳統的課堂教學為主,大多數教師無法突破課堂教學的壁壘。同時高校的教師普遍來源于各個高校的博士畢業生,雖然知識儲備強,但他們實際上沒有創業、就業的社會實踐經驗,特別是實踐應用類藝術類專業。例如:電子工程、光電信息科學、廣告學等,教師無法為學生提供相關的企業實踐教育。同時在現階段,這樣的“雙師型”教師在高校的教師比例中占比極少。而作為企業,不可能讓自身的骨干長期在高校進行實踐教學,影響企業自身的盈利。因此,高校為企業輸送的人才與企業的需求存在差距。
1.政府需要完善“校企合作”的相關制度。政府應該響應習總書記號召,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消除高校和企業雙方的顧慮。同時各高校應該結合自身各專業及合作企業的實際制定“一專業一制度”,使同專業下的企業享有相同的制度保障。在制度中落實人才培養和人才輸送,可建立“訂單式”人才培養合作模式,確保企業在參與培養后的人才選用權。
2.激發企業在“校企合作”中的積極性。由于缺乏制度保障,以及雙方目標的不一致性,導致在“校企合作”中,經常出現“高校積極、企業消極”的現象。因此,企業需要轉變思路,從經營性、盈利性的企業人轉變為教育的參與人,主動參與人才培養,從自身找回話語權。“校企合作”可以使企業優先選擇符合要求的人才入職,這不但降低了企業招聘時用工、用人的成本的風險;新人入職培訓的的成本,也可以使企業擁有有效的勞動生產力。與此同時,也可運用合作機會將企業文化和理念與校園文化相融合,在大學生這個傳播力強的群體中,宣傳企業品牌,增強企業的影響力。同時為企業培養符合企業發展需求的創新應用型人才,最終達到“合作共贏”。
3.轉變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1)學校層面。學校作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體,應將人才培養模式緊跟社會發展。將為社會、企業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作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可以邀請企業人才參與相關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優化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實現學生在學校所學和進入企業就業的實踐相結合,使學校的知識和企業的模式、技術等相互補,進行資源共享,既節約了教育和企業培養人才的成本,又實現了“雙贏”。同時,提升教師的實操及社會實踐經驗,推進教師的掛職鍛煉,使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方法與社會發展、企業需求相符合。建立有責任心的企業“教師”團隊,為學生打造由企業人和“雙師型”教師組成的優秀的教育隊伍,強化學生的創新能力、實操能力。(2)學生層面。“校企合作”教育培養模式,使學生提早擁有良好的學習觀和就業觀,促使學生更快具備企業員工的相關素質。企業從側面督促學生積累實踐經驗,從而培養符合自身要求和需要的創新應用型人才。
“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還需高校和企業雙方的配合,實現“雙育人”。我國經濟穩步持續性增長,企業迫切需要創新型專業型人才來提升企業的實力,企業的成長離不開高校培育的大學生,“校企合作”的不斷完善和發展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儲備,有利于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企業應大力參與“校企合作”,使高校成為企業創新和推動企業發展的“人才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