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嫻
(泰州市第四人民醫院八病區,江蘇 泰州 225300)
冠心病屬臨床常見的一組心血管疾病,且多發于中老年患者群體。發病后,患者主要表現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絞痛等臨床癥狀,如不予以及時治療或緩解,不僅會嚴重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還會降低患者的生存質量,導致猝死事件的發生[1]。因此,將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經對比分析,現將綜合護理干預取得的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選擇2017年11月~2020年4月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70例冠心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符合冠心病的臨床診斷標準;②經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冠脈造影等檢查確診;③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且簽署了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有精神障礙疾病者;②聽覺或視覺障礙者;③肝腎功能嚴重衰竭者;④中途退出研究者。將70例患者隨機分為2個組別,各有患者35例。基礎組有男18例,女17例,年齡48~83歲,平均(66.53±12.79)歲,心功能分級:II級19例,III級16例。探討組有男17例,女18例,年齡47~82歲,平均(65.91±13.81)歲,心功能分級:II級20例,III級15例。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后,比較兩組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資料,心功能分級、年齡、性別等無組間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基礎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探討組患者接受綜合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所示:①臨床宣教:向冠心病患者發放我院自制的健康知識宣傳手冊,邀請科室專家定期進行知識講座,詳細向患者、家屬說明監測血壓、按醫囑用藥的重要性,轉變患者對冠心病的認知,指導家屬給予患者有力的家庭支持[2]。②用藥指導:醫護人員應耐心告知患者各類臨床用藥的療效、作用機制、用藥反應等內容,促使患者進一步了解按時用藥對自身疾病、臨床癥狀的改善作用,同時還應明確漏服、錯服、少服等不良事件對病情控制造成的危害,提升患者規律用藥的思想意識。③心理護理:醫護人員與患者交流溝通時需要時刻注意語氣和態度,充分關愛、關心、尊重患者,主動向患者介紹既往的成功案例,及時解答患者疑慮,進而增強患者的治療及康復信心[3]。④飲食干預:根據患者的病情狀況,科學、合理的制定膳食計劃。建議選擇低糖、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的食物,戒煙戒酒,少食刺激性食物,逐漸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⑤康復訓練:依照患者的具體情況,為其制定針對性的康復運動方案,把握循序漸進的原則,及時監督患者的運動情況,引導患者提升訓練積極性。
借助生活質量量表,分別從睡眠質量、軀體活動、情緒反應等方面評估患者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描述入選患者的臨床數據資料。計量資料用±s表示,經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經x2檢驗。P<0.05時,說明兩組之間存在統計學差異。
基礎組患者的睡眠質量、軀體活動、情緒反應等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低于探討組,組間對比差異鮮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s,分)

表1 對比兩組的生活質量改善情況(±s,分)
組別 例數 睡眠質量 軀體活動 情緒反應基礎組 35 74.28±3.16 74.15±5.42 74.59±6.43探討組 35 90.42±1.53 87.21±3.27 88.57±4.57 t-- 35.608 15.981 13.727 P-- 0.000 0.000 0.000
目前,臨床常通過相關藥物給予患者針對性治療,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但是長期治療容易使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進而影響預后效果[4]。據陳天苗、陳婷婷等學者[5]研究指出,護理干預的應用,有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的治療積極性,改善其負性心理。
基礎組的睡眠質量為(74.28±3.16)分,軀體活動為(74.15±5.42)分,情緒反應為(74.59±6.43)分,均顯著低于探討組,組間存在比較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表明:綜合護理干預在冠心病患者臨床護理中的應用,能夠使患者獲得確切的干預效果。通過臨床宣教、用藥指導、心理護理、飲食干預、康復訓練等方式,對冠心病患者提供綜合護理干預,有助于督促患者養成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轉變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提高患者的用藥意識,同時還能幫助患者緩解抑郁、焦慮等多種消極情緒,進而改善臨床治療效果,避免醫療糾紛等不良事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給予冠心病患者綜合護理干預,能夠使患者獲得肯定的臨床效果,同時還能幫助患者改善其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工作中大力推廣或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