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方靜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腫瘤外科,江蘇 徐州 221000)
目前,臨床中治療胰腺惡性腫瘤使用率最高的治療方式為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LPD),但實施該手術需要切除患者眾多器官,術后患者難以禁食,必須為其實施營養支持[1]。相關研究表明,術后早期為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能夠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為確定該觀點,本研究選取了60例患者展開研究,現匯報如下。
研究對象為本院2019年2月~2019年10月接診的60例行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患者,隨機將其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各30例。研究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52.8±4.5歲;常規組中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齡53.7±6.8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基線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對比研究。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認證,且所有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為常規組患者實施腸外靜脈營養支持,為患者靜脈注射濃度30%的英特利區特與葡萄糖為患者提供能量,使用8.4%的樂凡命為患者補給氮源。
研究組則實施腸內營養支持,確定患者的耐受程度后,于術后第三天通過腸造瘺管為患者滴注250 mL的營養液和500 mL生理鹽水,第四天第五天分別將營養液的劑量提升至500 mL和1000 mL,連續為患者注射7~10天。在治療期間為該組患者實施護理工作,包括:(1)心理護理。多數患者手術治療后均會出現嚴重的負面情緒,此時護理人員應詳細的為患者講解其自身的病情和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一些副作用,告訴患者對應的處理措施,幫助患者建立治療自信心,積極配合治療。(2)腸造瘺管的護理。妥善固定導管,每天觀察患者的導管外漏長度,幫助患者活動,防止導管位移。每天使用生理鹽水沖洗管道,保持管道通暢。(3)并發癥護理。實時觀察患者的生理情況,并制定處理方案,防止患者出現腹脹、腹瀉等不良并發癥。為防止患者血糖紊亂和水電解質失調,可為患者使用低糖營養液,或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
研究數據使用SPSS 20.0軟件分析。使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量數據,使用t檢驗,使用%作為計數資料的單位,組間數據的對比,使用x2進行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患者的ALB、TP指標明顯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附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ALB、TP指標(±s)

表1 對比兩組患者的ALB、TP指標(±s)
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分組 n ALB(g/L) TP(g/L)研究組 30 44.8±1.5 69.5±3.4常規組 30 35.8±2.4 54.6±3.1 t 8.642 10.424 P 0.018 0.012
常規組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明顯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附表2。

表2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病率[n(%)]
患者接受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后,體內的腸胃、膽胰出現了嚴重的結構改變,因此極易出現排斥反應。并且由于術后患者的機體處于高代謝狀態,若不能補充充足的營養,容易誘發負氮平衡,誘發胰瘺、膽瘺、腹腔感染等各種不良并發癥,因此術后營養支持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接受腸內營養支持后,其ALB、TP指標明顯優于常規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造成該情況的具體機制為EN治療能夠有效營養小腸,加速腸蠕動,刺激分泌胃腸激素,從而加速營養吸收,平衡腸道菌群,本研究結論和尹捷等[2]學者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譚錦風等[3]學者經過研究發現,PD術后為患者實施初期EN干預的同時進行護理干預工作,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癥發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與本研究結論吻合,本研究發現,研究組患者中不良反應發病率為6.6%,而常規組則高達30%,明顯高于研究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證明術后初期EN結合護理干預不僅能夠改善患者的各項指標,還能避免患者出現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為行腹腔鏡下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患者實施EN干預,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結合護理干預能夠降低并發癥的發病率,具有良好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