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梅,張锫锫,朱曉峰
(如東縣人民醫院,江蘇 南通 226400)
耳鼻喉科中鼻竇炎鼻息肉為多發病,臨床治療以藥物、手術為主。其中,手術治療效果顯著,標本兼治,但對機體損傷較大。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鼻內鏡治療得到了廣泛應用并獲得了良好效果,對鼻竇炎鼻息肉療效顯著且損傷小[1]。為進一步降低不良反應,提高治療效果,我院提出圍手術期系統護理,該干預措施以患者為核心,以促進康復為目標,效果顯著。為此,以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0月收治的鼻竇炎鼻息肉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圍手術期系統護理效果展開分析,具體如下:
樣本選取時間:2018年3月-2019年10月;樣本構成:59例我院收治的經鼻內鏡治療鼻竇炎鼻息肉患者;分組情況:(隨機數字表)分為研究組(n=29)與對照組(n=30)。
對照組:男患者13例,女患者17例,年齡20-74(平均:47.3±7.4)歲。病情持續6個月-10年(平均:6.8±2.5年)。
研究組:男患者14例,女患者15例,年齡22--78(平均:48.6±7.1)歲。病情持續9個月-11年(平均:7.5±2.8年)。59例患者基線資料對比無差異(P>0.05)。
對照組常規護理,包括基礎護理、健康指導、環境護理;研究組圍手術期系統護理干預:第一,手術前為患者介紹鼻竇炎鼻息肉相關知識,讓患者對疾病有基本的認識,并講述成功案例給患者增強康復信心。觀察鼻腔有無炎癥,如有炎癥可使用抗生素滴鼻;伴有過敏性哮喘者可提供激素滴鼻或者霧化吸入[2]。剔除鼻毛,清潔鼻腔,陪護CT檢查,提供止血藥等。第二,手術后配置鼻腔沖洗藥物(如:鼻腔水腫患者可添加呋麻滴鼻液;膿性分泌物者添加慶大霉素),指導患者保持半臥位有助于分泌物流出,觀察分泌物顏色、性質。告知患者禁止摳鼻和劇烈咳嗽。若患者留置麻醉插管,護理人員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誤吸窒息。紗布填塞后影響通氣,要注意患者的血氧飽和度。飲食方面鼓勵多食蔬菜、水果,禁止用力排便。出院前告知患者定期復查,不可從事過重體力勞動,注意營養均衡,預防感冒。
研究數據以n(%)表示,運用SPSS22.0統計軟件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臨床癥狀消失16例,臨床癥狀好轉12例;對照組分別為13例、7例。總有效率(96.55%)高于對照組(6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局部出血1例、皮下氣腫1例、嗅覺減弱1例;對照組分別為4例、5例、3例。總不良反應發生率(10.34%)低于對照組(4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不同護理方法臨床效果與不良反應比較
近幾年,鼻內鏡微創手術已經成為鼻竇炎鼻息肉首選治療方法,該技術治療效果明顯、復發率低、不良反應小[3]。但在臨床治療過程中發現,受諸多因素影響患者依從性不高,對鼻內鏡治療技術缺少了解,術后恢復缺乏相關科學性指導,因而影響術后康復效果。為此,我院采取圍手術期系統護理干預獲得了良好反響。
圍手術期系統護理干預以患者為核心,將護理工作看作系統的、持續的、動態的過程來制定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術前、術后護理并確保護理質量、護理效果。在實際護理中,護理人員主動與患者交流改善消極情緒,進行健康宣教糾正錯誤認知,從而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有研究提出:護理干預應用到鼻內鏡治療中可促進恢復,預后效果理想[4]。相對于常規護理,系統護理由被動干預轉為主動干預,重視對患者具體情況的掌握,護理過程持續,護理內容多樣化,服務質量高。基于以上考慮,為進一步保證患者治療安全性、減輕負性情緒,治療過程中給予有效的護理干預尤為重要。
綜上分析,圍手術期系統護理干預對經鼻內鏡治療鼻竇炎鼻息肉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小,對術后恢復有促進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