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琳,鄧 璐
(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000)
患者在醫院護理中預防足下垂和內外旋病癥的過程中,醫護人員要最大限度的實現患者下肢正常運行,按照醫療方法幫助患者預防足下垂疾病,讓患者能夠在治療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方便和舒適之感,從而更進一步維系患者健康,實現醫學技術進步[1]。預防足下垂和內外旋病床輔助足托,包括底座、后靠板、側板、足后跟軟墊、腳掌彈性軟墊裝置、足側彈性墊、腳掌松緊綁帶、腳部松緊綁帶、固定塊、固定螺絲、伸縮桿、滑塊、腿墊、腿部松緊綁帶,所述后靠板設置于所述底座的后端,所述側板設置于所述后靠板的左右兩側。
根據試驗的目的,選取2018年2月份-2019年2月份在我院治療骨科牽引的40例患者,根據試驗的過程差異將40例患者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每組20人。治療組有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26歲到5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9.15±2.64)歲。對照組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0例,年齡在27歲到5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8.54±2.1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物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患者均了解試驗過程和目的,本著完全自愿的原則參與。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的醫療護理,制定出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幫助患者做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踝部主動或者是被動運動,每日四次。
治療組患者在常規醫療護理基礎上,開展足托護理,新型足托設有腳掌彈性軟墊裝置和足側彈性墊,可以保留病人足部的主動意識的活動,限制病人足部的無意識活動。在腳跟處設有足后跟軟墊可以防止腳跟與底座的長時間壓力接觸,增加患者舒適度,預防壓瘡,還可以根據病人足部的病情和腿部尺寸來調節綁定部位,增加舒適感更加人性化。
試驗過程數據統計分析采用軟件SPSS 20.0,兩組患者足下垂發生率比較與滿意度調查屬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用(%)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則P<0.05。
比較患者足下垂發生率時分別對下肢牽引移位、踝關節足趾屈、背屈功能、背屈功能衰減進行數據統計和分析,治療組患者的足下垂發生率為10.00%,遠遠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8,P=0.000)。
對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展開調查,根據數據統計分析得知,治療組患者的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的比較(%,人)
患者及早的采取康復訓練,可以有效預防足下垂和內外旋發生。在預防過程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人為干預,有助于患者順利預防。足托通過外部措施促進患者血液循環,鍛煉患者肢體功能。通過采用足托,能夠有效提升預防效果[2-3]。
在本次試驗結果中得知,患者借助于足托展開預防,比常規護理措施更具有效果。首先,觀察組患者的足下垂發生率為10.00%,比對照組的40.00%少30.00%,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足托能夠通過物理干預實現良好的預防效果。其次,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治療組患者的各指標得分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再次印證足托能夠提高患者醫療滿意度,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在預防足下垂和內外旋時,輔助以足托具有更為積極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