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科技大學實驗教育集團附屬第一小學 汪昊辰

提出問題:
我們班的教室里有2個垃圾桶,卻不夠同學們用,有的同學撕了紙后就直接扔在地上,有時地板上還有其他垃圾,而我在日本旅游的時候,發現日本的道路上大概每隔2千米才有一個垃圾桶,可是道路上幾乎一片垃圾都沒有,非常干凈。我想:是不是因為教室里有垃圾桶,同學們才隨意制造垃圾?如果沒有垃圾桶,教室里的垃圾會不會比有垃圾桶的時候少一些呢?因此,我決定就是否需要在教室里放置垃圾桶進行調查研究。
研究思路:
通過問卷調查了解人們對垃圾桶作用的心理預期,同時收集合理化建議。
通過實地調查和實驗,評估垃圾桶的存在對亂扔垃圾行為的影響,從而給出解決方案。
分析資料,思考是否需要在教室里放置垃圾桶。
研究過程:
1.問卷調查
問卷形式:網絡問卷
調查內容:受訪者關于教室里垃圾桶是否有必要存在的觀點,以及他們日常扔垃圾的可能行為
調查數據:210份有效問卷
(1)您同意教室里有垃圾桶會干凈這個觀點嗎?

調查結果分析:表達“中立”觀點的人數占比最高。表達“中立”和“不同意”觀點的人加起來,數量占比超過了50%,我們可以認為他們不支持教室里有垃圾桶會干凈這個觀點,將這個群體看作可改革派。
(2)如果教室里沒有垃圾桶,您會怎么處理手中的垃圾?

調查結果分析:在沒有垃圾桶的情況下,絕大多數人(占比約97%)的習慣比較好,他們不會亂扔垃圾。
(3)如果撤掉教室里的垃圾桶,您覺得會怎么樣?

調查結果分析:如果撤掉教室里的垃圾桶,大約58%的受訪者認為不會使環境變差,這說明大多數人的心理預期是:垃圾桶的作用并不是保持環境清潔的關鍵因子。
2.實地調查
調查地點:深圳市蓮花山公園A區和B區
調查內容:觀察游客隨地丟垃圾的現象,在指定時間段進行統計
調查數據:如下表所示

時間段 區域 丟垃圾次數累計次數 備注12:00-12:30 A 14 14 A區有兩個垃圾桶12:00-12:30 B 1 15 B區至少有兩個垃圾桶
調查總結:通過對游客在蓮花山公園兩個區丟垃圾的情況進行調查,我發現即使在有垃圾桶的情況下,仍然有人亂丟垃圾,通常是丟在吃東西的地方或者休息區的角落里。
建議在人們亂丟垃圾的地方寫一些溫馨提示語,比如“美好環境,你我共建”等。可以豎立垃圾桶位置指引牌,方便游客快速找到垃圾桶。另外,在公園里為游客專門設置休息區,同時在那里放置垃圾桶。
3.課題辯論
針對這個探究課題,我組織了一場模擬辯論賽,邀請一些同學參加,辯論雙方的觀點分別是:教室里有垃圾桶會更加干凈(正方觀點),教室里沒有垃圾桶會更加干凈(反方觀點)。
正方認為教室里有垃圾桶,同學們就會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不會亂扔垃圾,教室便會更加干凈。而當教室里沒有垃圾桶,如果要跑很遠才能把垃圾投入集中垃圾桶,有些同學可能不愿意,就會亂扔垃圾,破壞教室環境。
反方認為同學們沒看到垃圾桶就不會在教室里扔垃圾,通常會把垃圾帶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扔掉,或者先保存,等找到垃圾桶再扔,因此,教室里沒有垃圾桶更能保持環境潔凈。如果教室里有垃圾桶,同學們看到垃圾桶就會往里面塞垃圾,有時把垃圾扔到垃圾桶外面,也不會撿進去,這樣會導致教室更臟。
反方覺得,教室里沒有垃圾桶,這是給每個同學一種暗示:不提倡大家產生更多垃圾。即使有垃圾,也不希望大家把垃圾扔在教室里,而是統一扔到樓道或衛生間的集中垃圾桶中。

通過辯論賽,我了解了各方的觀點,覺得都有合理的地方,也有不合理之處。比如在教室里放置垃圾桶,衛生習慣好的同學會把垃圾準確扔到垃圾桶里,但有些同學可能把垃圾扔在垃圾桶附近,而不是垃圾桶中。如果不在教室里放置垃圾桶,即使對同學們進行溫馨提示,衛生習慣不好的同學可能還是會亂扔垃圾,但多數同學會把垃圾扔到樓道或衛生間的集中垃圾桶里,整體看來,減少教室垃圾數量的可能性更大。
研究結論及建議:
通過實地調查,我得出:即使有垃圾桶,喜歡亂扔垃圾的人還是會亂扔垃圾,不亂扔垃圾的人一直都遵守得很好。這說明,個人的認識和習慣與亂扔垃圾行為是有相關性的。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約有40%的受訪者肯定垃圾桶的作用,有60%的受訪者持中立態度或者認為垃圾桶的存在與教室是否干凈沒有必然聯系。
綜合上述結論,我經過分析認為:教室里垃圾桶的存在并不一定使教室干凈;衛生習慣對人們亂扔垃圾行為的影響最大,習慣不好的人,不管附近有無垃圾桶,他都可能亂扔垃圾;重要區域的溫馨提示語會有較好的提示作用。
基于此,我給出的建議是:
1.撤掉教室里的垃圾桶。
2.在學校各個班級宣傳生活習慣的重要性,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同學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尤其是良好的垃圾處理習慣。
3.在易堆積垃圾的區域寫標語提示同學們這里不能亂扔垃圾,以及給出集中垃圾桶位置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