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運珍,鄧平,張立強,周偉東,羅楊志,鄭青,李勤,余少梅
(1.武漢市農業科學院,湖北 武漢430207;2.武漢中博水產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430070)
鱖(Sinipercachuatsi)隸屬于硬骨魚綱(Osteichthyes),鱸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鱖屬(Siniperca),是我國特有的淡水名貴經濟魚類。因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已成為國內極為重要的水產養殖品種[1],也是武漢市周邊主養的重要經濟魚類。
隨著鱖養殖面積和養殖密度逐漸增加,導致疾病暴發越來越嚴重,包括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病、細菌性爛鰓病及原生動物的車輪蟲病等是危害養殖鱖的主要疾病[2-3]。養殖戶在鱖發生疾病的過程中常常根據經驗判斷給藥,甚至在治療效果不佳時使用違禁藥物,對食品安全和環境造成了潛在的威脅。
目前對水產品抗生素殘留的檢測主要發生在銷售環節[4-5],而對養殖環節特別是疾病爆發階段是否添加違禁抗生素的檢測鮮有報道。硝基呋喃類和氯霉素為水產養殖上禁用藥物,但仍有不少文獻報道在水產養殖過程中被普遍使用[6-7]。因此作者收集了武漢市周邊地區送檢的各個階段的患病鱖,對其水質、病因進行分析,并檢測了硝基呋喃類和氯霉素殘留情況,旨在為水產品養殖環節特別是病害發生階段硝基呋喃類和氯霉素的非法添加狀況提供基礎數據,并對指導養殖戶安全用藥,減少濫用抗生素的風險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2019年5—9月收集送往武漢市農科院水產所患病鱖(主要來源為武漢市周邊的養殖池塘)共計14批42條。部分養殖戶在送檢患病鱖前已憑經驗用藥,甚至使用了違禁藥。對發病塘水質按《水和廢水監測分析方法》進行測定[8]。病原先通過解剖及顯微觀察確定病因,對具有細菌性爛鰓典型癥狀的患病鱖進行病原菌的分離純化及鑒定[9],并對疑似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病的患病鱖進行病毒檢測[10]。用于硝基呋喃類和氯霉素檢測的樣品置于-80℃條件下冷凍保存待測定。
將冷凍的樣品置于4℃下解凍12 h后,去皮,取肌肉部分勻漿后于-18℃冷凍保存備用。
硝基呋喃類藥物(NFs)主要檢測4種常見的代謝物,3-氨基-2-惡唑烷酮(AOZ)、氨基脲(SEM)、1-氨基-乙內酰脲(AHD)和5-嗎啉基甲基-3-氨基-2-惡唑烷(AMOZ)。按照國家標準農業部783號公告-1-2006《水產品中硝基呋喃類代謝物殘留量的測定液相色譜-串聯質譜法》[11],并適當優化后進行測定。
氯霉素(CAP)依據GB/T 22338—2008《動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類藥物殘留量測定》[12],并適當優化后進行測定。
由表1可知,送檢的14份水樣,pH值變化范圍為7.37~8.13,屬于偏堿性水體。總氮、氨氮和亞硝態氮濃度變化范圍分別為5.03~7.53 mg/L、0.605~2.99 mg/L和0.001~0.779 mg/L。其中有3份水樣亞硝態氮濃度低于0.1 mg/L。總磷和活性磷濃度變化范圍分別為0.341~1.057 mg/L和0.009~0.74 mg/L。
由表2可知,對送檢的14批次患病鱖進行實驗室解剖,疑似病毒病共計9例,通過PCR檢測僅發現1例為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病感染。顯微鏡下對患病鱖的鰓及體表粘液進行觀察,發現3例為車輪蟲病。對疑似爛鰓病病原進行細菌培養及鑒定,確定為柱狀黃桿菌引起的細菌性爛鰓病。

表1 發病塘水質參數

表2 患病鱖病因分析結果

表3 患病鱖體內硝基呋喃類和氯霉素殘留情況
患病鱖體內硝基呋喃類和氯霉素殘留情況的檢測結果見表3。對14批次患病鱖肌肉中硝基呋喃類殘留進行檢測發現,14批次樣品均未檢出硝基呋喃類。對14批次患病鱖肌肉中氯霉素殘留進行檢測發現,有1例使用了禁用藥物氯霉素,檢出率為7.14%。
與其他養殖魚類不同,鱖為肉食性魚類,主要以活的餌料魚為食。5—9月是鱖快速生長階段,攝食旺盛,排泄物較多,水質容易惡化。對14批次患病鱖養殖池塘水質指標分析表明,除3份水樣亞硝態氮含量較低外,其他池塘總氮、氨氮及亞硝態氮明顯偏高。已有研究表明,較高的氨氮及亞硝態氮可造成魚類免疫力下降,誘發鱖疾病發生[13-14]。
患病鱖病原檢測結果表明,9例疑似病例,通過PCR檢測僅發現1例確診為鱖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毒病。推測可能是由水環境不良導致鱖產生了應激反應或其他疾病引起,需提高診斷技能。原生動物車輪蟲病也是與水環境特別是亞硝態氮密切相關的疾病,車輪蟲感染魚體鰓部后,造成繼發性細菌感染,會引發細菌性爛鰓[15]。結合水質指標數據,鱖養殖過程中應注意水質特別是氨氮及亞硝態氮的調控,把水質管理和疾病診斷治療結合起來,可降低疾病的爆發幾率,減少用藥風險。
硝基呋喃類藥物是一類重要的廣譜抗菌藥物,在生物體內分別代謝產生AOZ、SEM、AHD和AMOZ。因具有致癌、致突變等不良反應,我國在2002年將硝基呋喃類藥物列入《食用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16]。該次調查的武漢市周邊發病塘14批次患病鱖樣品中,均未檢測到硝基呋喃類殘余(檢出限為0.25μg/kg)。董峰光等對煙臺轄區內水產品養殖環節、運輸環節、流通環節和餐飲環節硝基呋喃的污染狀況調查發現,僅流通環節樣品存在硝基呋喃代謝物檢出[17]。康海寧等發現廣東省市售鱖體內硝基呋喃及其代謝物檢出率為4%[18]。王志芳等對廣西羅非魚主產區養殖池塘抗生素殘留狀況調查發現,在養殖水體、底泥及羅非魚體內均未檢測到硝基呋喃類抗生素[19]。根據已有研究和作者的檢測結果推測,硝基呋喃類抗生素在流通環節使用可能更普遍。
氯霉素為廣譜抗菌藥物,但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我國在2002年將氯霉素列入《食用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清單》[16]。氯霉素作為水產養殖違禁藥物,在養殖環節、運輸環節、流通環節和餐飲環節仍存在違規添加的情況。邱文倩等對福建省養殖場、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餐館、超市和運輸車輛的魚養殖用水調查發現,氯霉素檢出率在5.6%~15.6%[7]。華娟等對福建市售動物源性食品中氯霉素類藥物的殘留水平調查發現,養殖魚的檢出率為82.1%[20]。林佩玲等檢測發現大亞灣網箱養殖的虎龍斑和黑鯛中存在氯霉素殘留量[21]。該調查的武漢市周邊患病鱖樣品中1例檢測氯霉素,殘留量達5.86μg/kg(檢出限為0.1μg/kg)。與已有研究相似,氯霉素在鱖養殖環節特別是疾病爆發階段有添加的可能性。雖然該調查的氯霉素藥物檢出率不高,但卻有較高的檢出濃度,對食用者健康仍具有較大的威脅。
因此,在鱖養殖環節要指導養殖戶安全用藥,強調改善養殖水環境對減少魚類病害發生的重要作用,并在鱖易爆發疾病階段加強監管,減少使用違禁藥物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