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延志,陳宗永
(南寧市南湖公園,廣西 南寧530021)
南湖是南寧市最大的一個城市內湖,位于南寧市政治、文化、金融的核心區域,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受海洋氣候調節,屬亞熱帶季風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少霜無雪,年平均氣溫21.7℃,年平均降雨量1 300 mm;年平均日照1 827 h,年平均水溫25.4℃,pH值6.8~8.0之間。南湖是南寧市的一張名片,具有觀光、游覽、防澇及調節小氣候等功能。全湖總面積約107 hm2,其水體為東西走向,長條形,長約3.8 km,寬0.25~0.38 km,平均水深1.5 m;按照水流方向由西向東,通過跨湖的九拱橋和南湖大橋將湖區分為上湖、中湖、下湖3個區域,水體通過橋孔可以自由流動。由于南湖特殊的地理環境,南湖的生態功能尤為突出,維護好南湖水體生態系統,確保水質穩定是一項重要的內容。通過魚類等生物控制水體的富營養化、保持水質穩定是湖泊生態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圖1 南湖浮游動物采樣點分布狀況
魚類的合理投放是生態系統穩定的基礎。本文試圖通過對南湖的浮游動物進行定性、定量監測分析,從而估算出南湖鳙魚的產量及合理放養量,為南湖的生態維護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南湖呈東西長、南北寬的現狀,在南湖上湖、中湖、下湖沿橫向各設置3個共9個采樣點(圖1),分別于2017年1月、4月、8月、和11月各采樣1次。
1.2.1 定性樣品 用25號浮游生物網在水體表層以下來回拖動(網口上端不露出水面)5 min,將濾取的樣品放入標本瓶中,并將每一湖段3個采樣點的樣品放入同一標本瓶中混合,然后加入1 mL劉哥氏液固定帶回實驗室。按照《內陸水域漁業資源調查手冊》[1]的方法進行采樣處理和生物的計算,同時參照《淡水微生物圖譜》[2]進行浮游動物種類的鑒定。
1.2.2 定量樣品 根據采樣點的深度,使用5 L有機玻璃采水器,每個采樣點每隔0.5 m采集1次水樣,將每一湖段3個采樣點共45 L水樣混合,取出1 L混合水樣放入標本瓶,加入4%的福爾馬林固定帶回實驗室。把1 L混合水樣樣品從標本瓶移到沉淀器中沉淀24 h后濃縮并定容到30 mL,然后吸取1 mL濃縮液注入1 mL計數框中,在10×20的放大倍數下計數原生動物和輪蟲的數量各2次,把兩片的平均數作為計數結果。其余44 L混合水樣用13號浮游生物網過濾,過濾樣品放入標本瓶中加入4%的福爾馬林固定,濃縮的樣品帶回實驗室后用于對枝角類和橈足類的定量計數。
1.3.1 換算單位體積中各類浮游動物的個體數量公式:

式中:N-1升水中各類浮游動物計數;V-水樣沉淀濃縮后的體積(mL);C-計數框的容積(mL);W-采水樣體積(L);P-鏡視各類浮游動物個數。
1.3.2 單位水域餌料生物魚產潛力公式

式中:F為單位水域餌料生物魚產潛力(kg/hm2);W為某類餌料生物的年平均生物量(mg/L);H為平均水深(m);P/B:某類餌料生物的年生產量與生物量之比;T為利用率;f為餌料系數。
1.3.3 放養量公式

經調查南湖浮游動物有48個種屬,其中輪蟲的種類最多有26種屬,占54.17%;原生動物次之有9個種屬,占18.75%;排在第3位的是枝角類有8個種屬,占16.67%;種類最少的是橈足類有5個種屬,占10.42%(表1)。
浮游動物的主要優勢種為輪蟲類的裂足臂尾輪蟲、長三肢輪蟲、前節晶囊輪蟲,及橈足類的無節幼體。
2017年南湖浮游動物的平均密度529.6 ind./L,其中原生動物的年平均密度11.8 ind./L,占比3.0%;輪蟲的年平均密度406.6 ind./L,占比74.1%;枝角類的年平均密度18.0 ind./L,占比2.45%;橈足類的年平均密度93.2 ind./L,占比20.5%(表2)。輪蟲是構成南湖浮游動物的主體,其它的原生動物、枝角類、橈足類占比都較低,占比20.5%的橈足類80%以上都是無節幼體。
從季節上看,夏季浮游動物的密度最高892.6ind./L,冬季浮游動物的密度最低135.7 ind./L。總體來看,浮游動物密度季節的變化趨勢:夏季>秋季>春季>冬季。
南湖浮游動物生物量年平均值1.420 mg/L,其中原生動物的年平均值0.60×10-3mg/L占比0.07%;輪蟲年平均值0.406 mg/L,占比28.72%;枝角類年平均值0.361 mg/L;橈足類的年平均值0.652 mg/L。故對南湖浮游動物生物量貢獻最大的是橈足類,其次是枝角類,排在第三位的是輪蟲,原生動物的生物量0.60×10-3mg/L最少。浮游動物的生物量季節變化規律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表3)。
南湖浮游動物數量水平分布以中湖最高(601.9 ind./L),其排列為中湖>下湖>上湖;浮游動物生物量水平分布以下湖最高(3.062 mg/L),其排列為下湖>中湖>上湖(表4)。

表1 南湖浮游動物組成

表2 南湖浮游動物密度及其季節變化
2.5.1 鳙魚產潛力評估 南湖平均水深1.5 m,可養魚面積107 hm2,浮游動物年平均生物量為2.345 mg/L,P/B系數20,利用率50%,餌料系數10,僅按浮游動物量估算南湖的鳙魚產潛力35.18 kg/hm2;全湖可產鳙魚約3 764 kg。

表3 南湖浮游動物生物量及其季節變化

表4 南湖浮游動物密度及生物量水平分布
2.5.2 理論放養量 南湖鳙魚的起捕規格2.5 kg/尾,回捕率達到20%,按浮游動物量理論上估算,南湖放養量70尾/hm2,則全湖的放養量為7 528尾。
根據調查南湖夏季浮游動物密度及生物量最高、冬季最低,密度年平均值529.6 ind./L,生物量年平均值1.420 mg/L。結果與安徽的太平湖[3]一致;形成南湖浮游動物的數量及生物量最高值出現在夏季,這可能與南寧市的夏季同時也是雨季有關,往往降雨量較大且次數多,周邊大量的雨水匯集南湖,帶來了大量的有機碎屑、細菌和其他營養物質,加上水溫高(大于25℃),適合浮游生物的快速生長,形成了浮游動物的密度、生物量暴增,導致了浮游動物高峰值出現在夏季。在監測時間上采樣的月份不同,有可能造成南湖南湖與武漢東湖[4]、惠州西湖[5]的高峰值出現在秋季的情況不同。
根據統計,2017年南湖實際起捕出售的鳙魚商品魚達到9 695 kg。但是,如果僅按照浮游動物年平均生物量計算,南湖鳙魚產量約3 764 kg左右。實際產量比理論值要高很多。出現這情況與鳙魚是慮食性魚類,在天然水體中,鳙魚除了慮食浮游動物外,還可以從水體有機碎屑和細菌中獲得能量,因此在估算魚產潛力時還要考慮外源性食物有機碎屑和細菌對魚產潛力的貢獻。如果參照鰱魚魚產潛力外源性食物有機碎屑和細菌計算方法[6],南湖鳙魚產潛力在浮游動物計算量基礎上按照有機碎屑增加100%,細菌增加50%計算,其潛力達87.95 kg/hm2,全湖鳙魚9 411 kg;這個結果與實際情況相吻合。因此對于浮游動物食性的魚類魚產潛力估算過程中,有機碎屑和細菌的貢獻率也可以參照此比例進行計算。
南湖的捕撈方式是捕大留小,要求的鳙魚商品魚規格較大2.5 kg/尾,上市的魚為3齡以上,按照回捕率20%計算,同時考慮有機碎屑和細菌的的作用,在浮游動物的基礎上分別增加100%和50%,南湖鳙魚的合理放密度為176尾/hm2,全湖放養量為18 832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