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杰,易弋,羅福廣,文衍紅,胡大勝,蘭健勇,韓書煜
(1.柳州市漁業技術推廣站,廣西 柳州545006;2.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廣西 南寧530022;3.廣西科技大學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廣西 柳州545006;4.柳州市谷之韻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廣西 柳州545115)
田螺是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食用傳統的一種水生軟體動物,南方地區尤為喜愛。在分類地位上,屬于軟體動物門、腹足綱、中腹足目、田螺科、圓田螺屬[1]。田螺常見于各類水域,湖泊、河流、水庫、池塘及稻田都是其理想的棲息地,水草茂盛的水域為其最佳棲息地[2]。我國主要的田螺有中華圓田螺(Cipangopaludina cahayensis)、中國圓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2種。
田螺肉營養豐富,干物質中含粗蛋白55.35%,鈣5.22%,磷0.42%,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和礦物質等營養物質[3,4]。其是鈣含量遠超60多種常見高鈣食物,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鈣質的天然動物性保健食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喜歡這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食品。但由于農藥、化肥的使用,野生的田螺資源越來越少,無法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因此,人工養殖田螺也就成為了養殖業發展的一個新方向[5]。
近年來,柳州螺螄粉從“路邊攤”走進“工業園”,從名不見經傳的地方特色小吃發展成為全國“網紅”食品,甚至出口到歐美國家[6-7]。2019年,柳州預包裝(袋裝)螺螄粉平均每天銷售150萬包,實體店突破1.8萬家,年產值超過60億元。為了保證螺螄粉原材料的供應,柳州市從2018年起大力推廣田螺的人工養殖。
田螺行動緩慢,因此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如果投喂的人工飼料不能夠有效的吸引田螺前往覓食,而緊緊依靠它的隨機活動找到食物的概率比較低。在人工飼料中適當添加誘食劑,能促進田螺進食,從而提高養殖效益。該文選擇了常見的幾種誘食劑,并人工添加到基礎飼料中,通過比較田螺對于的趨食性,篩選可能用于田螺人工飼料制作的誘食劑,以期為探索田螺人工養殖的科學方法提供一些依據。
中國圓田螺,體質量1.0~1.5 g/只,采集自柳州市谷之韻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于柳州市柳江區里高鎮的田螺養殖基地。田螺采集后于實驗室暫養1 d,然后選擇活力強的進行后續試驗。
自來水預先曝氣充氧12 h。此時,養殖水中溶氧量約7~10 mg/L。
選取四種氨基酸(丙氨酸、甲硫氨酸、天門冬氨酸、異亮氨酸)、兩種含硫化合物(甜菜堿、大蒜素)、酒糟干粉共7種誘食劑,以高筋面粉為基礎飼料,將誘食劑以不同比例添加于高筋面粉。其中氨基酸和含硫化合物類誘食劑個分成3個不同的添加量:0.2%、0.4%、0.6%,酒糟干粉添加量為固定的20%。高筋面粉與水按5∶3的質量比混合揉捏制成面團備用,每次試驗現做現用。該文使用面粉作為基礎飼料主要考慮到面粉無味,可以有效的減少飼料本身的味道對于試驗結果的影響,而且面粉加水揉捏成團后成型性好,不易在水中溶散,也便于試驗的開展。
試驗養殖箱為75 cm×50 cm×30 cm(長×寬×高)的周轉箱,參考季延濱等人的試驗[8],用黑色PP板將周裝箱焊接成迷宮式養殖箱(圖1)。每個養殖箱被PP板分隔成7個區域,中央區域標記為C區,為實驗開始是放螺的位置。鄰近C區的為B區,添加誘食劑的面團放置的區域為A區,各區之間由5 cm的開口作為田螺行進的通道。田螺從C區開始爬行,經過2次選擇后進入A區。

圖1 迷宮式養殖箱俯視圖簡圖
制備4個迷宮式養殖箱,水深10 cm,在C區各投放50個中國圓田螺。其中一個箱不放飼料作為對照,其余3只箱為平行試驗,在A區放同一濃度下的3種不同添加劑飼料和酒糟飼料。放入田螺10 min后放入面團進行試驗,2 h后觀察試驗結果。其中酒糟飼料只有一個濃度,是為了作為對照方便數據分析時候將不同批次的誘食效果做均一化處理。
為了更直觀的表示誘食效果,我們定義了以下下幾個概念,以便將誘食效果定量表示。規定試驗結束時,誘食劑對C區的田螺的區域誘食度Qc=0,對B區的田螺區域誘食度Qb=2,對A區田螺的區域誘食度QA=4;田螺在空白組中相對于試驗組自由擴散到相對位置的C區自由擴散度Rc=0,擴散到相對位置的B區的自由擴散度Rb=0,擴散到相對位置發的A區的自由擴散度Ra=4。
某誘食劑誘食度K計算方法如下:

式中:Na為試驗結束時在某誘食劑A區存在的螺數,Nb為試驗結束時最接近該誘食劑的B區存在的螺數,Na0為試驗結束時該誘食劑在空白組相對位置的田螺數,Nb0為試驗結束時該誘食劑在空白組相對位置最接近的B區的田螺數。所以K表示去除自由擴散影響后的真實誘食劑效果。
相對誘食度K’=K某誘食劑/K酒糟。
為了確認田螺的隨機活動不會對試驗結果造成影響,首先進行了空白試驗,即不添加飼料,讓田螺在養殖箱中自由活動,試驗共進行5次,對隨機活動到A區田螺的數量進行了F檢驗和T檢驗。結果見表1。

表1 隨機活動到A區田螺數量的顯著性分析
從表中可以看出活動到A區各區的田螺數量在1~4個之間,2~3個居多。T檢驗結果顯示各個區域之間的田螺數量不存在統計學意義差異。也就表明田螺活動到A區完全是一個隨機行為,不存在明顯的趨向性。
根據1.5所述的試驗方法分別對不同添加量的誘食劑進行了誘食效果試驗,試驗結果見圖2~圖4。

圖2 添加量0.2%的誘食劑對田螺的誘食效果

圖3添加量0.4%的誘食劑對田螺的誘食效果
試驗結果顯示誘食劑對田螺的趨食性有明顯的誘導作用。除異亮氨酸外,其他誘食劑的效果要優于酒糟,而丙氨酸、甜菜堿和大蒜素的誘食效果要優于其他誘食劑。除了甲硫氨酸在0.6%的添加量下的效果要優于另外2個較低的添加量外,其余誘食劑在此濃度下的誘食效果均最差,說明田螺對于過于強烈的氣味刺激還是有排斥的。丙氨酸0.2%,甜菜堿0.4%,大蒜素0.2%這幾個濃度是3種誘食劑各自幾個添加量中效果最好的,且與酒糟的誘食效果都具有極具統計學意義差異。
選擇在投放田螺2 h后觀察結果,是因為田螺的活動跟水體中氧氣含量關系非常大[9],水體中氧氣一旦降低太多,田螺就會沿著箱壁爬到水面呼吸。由于做的是誘食劑篩選,又不能夠向水體中增氧,否則氧氣的攪動會將香味成分混合,無法分析。經過前期預實驗,發現投放田螺2 h后,田螺活動性還較強,誘食的趨向性也比較明顯,所以選擇在這個時間點觀察結果。
由于丙氨酸0.2%,甜菜堿0.4%,大蒜素0.2%這3個條件沒有在同一個批次的試驗中進行,作者額外將這3個條件放在一起進行了第二次篩選,同樣選擇酒糟最為對照,結果見圖5。結果顯示,3種誘食劑放在一起對各自的誘食效果還是有一定影響的。丙氨酸的相對誘食度略微上升,而甜菜堿和大蒜素的相對誘食度都有所下降,大蒜素的相對誘食度超過了甜菜堿,達到4.68。統計學分析表明甜菜堿和大蒜素的誘食效果要顯著高于丙氨酸,但大蒜素的相對誘食度超過了甜菜堿,二者之間卻沒有統計學意義差異。不過從添加量上比較,大蒜素的用量只有0.2%,低于甜菜堿的0.4%,二者如果成本差距不大,使用大蒜素更為合理。

圖5 誘食劑第二次篩選結果
試驗中甜味氨基酸丙氨酸、甜菜堿誘食效果明顯好于微苦的異亮氨酸和無味的天門冬氨酸;在誘食劑特殊氣味偏好上,中國圓田螺更偏好帶有刺激性的大蒜味道的大蒜素,但是對甲硫氨酸的特殊氣味、和具有酒香味的酒糟干粉偏好性不明顯。所以,就誘食效果來說中國圓田螺更偏好味甜、帶大蒜刺激味道的誘食劑。通過該次試驗發現,在飼料中添加適當濃度的誘食劑,能有效的提高田螺對食物的趨向性,在所測試的7種誘食劑中,大蒜素和甜菜堿的效果較好。
同種誘食劑的不同添加量對同一水產動物的誘食程度也是不一樣的,但不一定是越高越好。潘訓彬等人研究了蘇氨酸、精氨酸等6種氨基酸單體對史氏鱘的誘食作用,結果表明較低濃度的氨基酸即可對史氏鱘表現出良好的誘食活性,過高濃度則會抑制其攝食[10]。周爽男在對誘食劑影響管角螺攝食和生長影響的研究中也發現添加氨基酸誘食劑對管角螺攝食有一定促進作用;隨添加量增加,攝食率也增加;添加量達0.2%后;隨添加量增加,攝食率反而降低,其中甘氨酸表現的最為明顯[11]。該試驗也得到類似的結果,除了甲硫氨酸外,其余幾種誘食劑在0.6%的添加量下的誘食效果均最差,說明田螺可能對于過于強烈的氣味刺激有排斥。
該次試驗選用酒糟作為對照誘食劑主要是因本地有養殖戶使用該物質添加在米糠、麥麩等主要原料中制作田螺飼料。當然,他們在使用酒糟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誘食的作用,而是因為酒糟干粉在該地容易購買,而且價錢也不高。田螺是一種雜食性動物,常以泥土中的微生物和腐殖質及水中浮游植物、幼嫩水生植物、青苔等為食,蔬果、菜葉、米糠、麥麩、和各種動物下腳料等也能食用[12-13]。酒糟含大量的淀粉,也有一定的粗蛋白(15%~22%),理論上是可以作為田螺飼料的。
迷宮養殖箱的制作參考了季延濱等人的試驗[8],在他們的誘食劑篩選試驗中,對蝦要經過4次選擇才能達到最終的誘食劑區域。考慮到田螺行動緩慢,該試驗將4次選擇降低為2次。此次試驗所用的迷宮養殖箱1次只能測試4種誘食劑,去除一個對照,實際能測的只有3個,大大限制了試驗的開展。但這個尺寸的塑料箱已經是作者能夠從市面上買到的最大的箱子了。所以后續如果要加大誘食劑的篩選范圍,只能通過人工焊接制作更大的養殖箱,而且要做成圓形。圓形箱子的邊緣到中心點的距離都一樣,這樣能夠最大程度的增加誘食劑的投放區域。
過去,市場上田螺的來源主要依靠捕撈野生資源,所以針對田螺養殖的基礎性研究非常少。如今,田螺人工養殖的前景越來越大,廣西、湖南、廣東等地都有大量養殖戶開始從事田螺養殖。因此,希望各地的科研工作者能夠適時的開展關于田螺人工養殖的相關研究,為養殖戶能夠科學、高效地養殖田螺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