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強曉剛,余祥勝,丁娜,潘正軍,朱傳坤
(1.淮安市水產技術指導站,江蘇 淮安223001;2.淮陰師范學院,江蘇 淮安223300)
赤眼鱒(Squaliobarbuscurriculus),屬鯉形目,鯉科,雅羅魚亞科,赤眼鱒屬,又稱紅眼草魚、紅眼馬郎、野草魚、紅眼鱒等。自然分布于江河湖泊的緩流水域,也是長江名貴的野生經濟魚類,國外僅在越南河內以南和朝鮮西部河流中發現過[1]。赤眼鱒肉質細嫩,營養豐富,不僅是我國主要的優質經濟魚類之一,也是我國淡水魚類養殖的重要品種之一[2-4]。在自然界中,赤眼鱒生長緩慢,多棲息于流速緩慢的水域中,善跳躍,在繁殖季節有集群現象,是以食用水草為主的雜食性魚類,最大個體重量達2.0 kg左右。在人工養殖環境下,赤眼鱒易于馴化養殖,具有生長快、易投喂、抗病力強等優點,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是當前淡水魚類養殖的熱門品種之一[5-8]。
近年來,受生態環境破壞、過度捕撈等多種原因影響,自然水域赤眼鱒種群數量銳減[9]。為增殖自然水域赤眼鱒種群資源,提供穩定的苗種供應,筆者從2017年開始開展在池塘人工養殖條件下親魚培育、人工催產、受精卵孵化和苗種培育等方面試驗研究,旨在形成成熟的赤眼鱒人工繁殖模式。
該試驗點位于淮安市淮陰區馬頭鎮境內,試驗在淮安市現代漁業產業園內進行。該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性氣候,溫度適宜,雨量充足,年均降水量為約940 mm,緊鄰洪澤湖,水網交錯、水質優良,是赤眼鱒適宜的生活棲息地區。
赤眼鱒親本來源于泰興市水產養殖場(長江野生赤眼鱒F1代),年齡為5年,雄魚規格為0.3~0.4 kg/尾,雌魚規格為0.50~0.75 kg/尾。
催產藥物從寧波市第二激素廠購進,分別為促黃體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2)、馬來酸地歐酮(DOM)及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藥物催產時現配現用。采用一針注射法。
采用孵化缸流水孵化。
親本日常投飼按照“四定”原則進行,飼料以顆粒配合飼料為主,粗蛋白含量≥30%,上午、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以30 min吃完為宜。越冬后采取拉空網的方式翻動底泥,增強池底的通氣性,并適當降低池塘水位,加快水溫上升,增強親本攝食能力。3月中旬開始投喂配合飼料,適當添加糠麩、豆餅等輔料,同時搭配投喂浮萍、水葫蘆等青飼料,以促進赤眼鱒性腺發育[9]。根據池塘水質肥瘦情況,投施適量腐熟雞糞,保持池中水體透明度在25~30 cm。產前1個月,每5~7 d沖注新水1次,促進親本性腺發育。
當水溫達到22℃以上,從培育好的親魚中挑選健壯無傷、性腺發育成熟的個體進行人工催產試驗。性腺發育成熟的親魚外部形態特征為:雌魚腹部顯著膨大柔軟有彈性,卵巢輪廓明顯,生殖孔紅腫,輕輕擠壓有固體卵粒;雄魚體型較雌魚瘦小,胸鰭有明顯追星,腹部膨大不明顯,輕壓腹部即有乳白色精液流出。
催產藥物以HCG、LRH-A2和DOM組合使用。采用胸鰭基部或背鰭基部一針注射法,注射后的親魚按雌、雄比例配組放入提前消毒的產卵池中。產卵池內水位保持在50~60 cm,加裝微孔增氧設施,保持水體溶氧含量不低于5.0 mg/L。待大部分親本發情結束后,立即收集魚卵,計數轉運至孵化缸內,孵化缸容積為0.28 m3,每缸投放受精卵100萬粒左右。
當親本產卵結束后及時將親本移至室外親本養殖池中,全池潑灑碘制劑消毒處理,并加強飼料投喂,恢復親本體質。
赤眼鱒的受精卵較為細小,具有漂浮性,應適時調節孵化缸底部進水流速,孵化前期增大流速,保持卵粒懸浮在水中,孵化后期,當受精卵脫膜后則要適當減小流速,防治損傷仔魚。孵化期間,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測量1次水溫和溶解氧,每隔8 h,停水5~10 min,用100 mg/L的甲醛消毒1次,防治水霉滋生。魚卵脫膜時及時清理網膜上的死卵、碎屑,防止漫缸發生。仔魚開始平游后,即可收集仔魚,計數下塘。
開展了不同藥物配伍對催產率的影響、不同雌雄配比對受精率的影響試驗。其中不同藥物配伍采取模式一HCG 1000 IU/kg、LRH-A25μg/kg、DOM 5 mg/kg;模式二LRH-A24μg/kg、DOM 3 mg/kg。不同雌雄配比采取模式一雌雄比為1∶1.5,模式二雌雄比為1∶1.1,模式三雌雄比為1∶1。具體見表1。

表1 赤眼鱒不同催產模式
2019年6月9日對親本進行人工催產,合計催產雌魚1 000尾,平均催產率達84.2%;獲得卵子1525.6萬粒、受精卵1070.67萬粒,平均受精率70.4%;孵化水花苗610.48萬尾,平均孵化率57.03%。在22~24℃的水溫條件下,激素效應時間為10~13 h。具體見表2。

表2 赤眼鱒人工繁殖情況
結果(表3)表明,上述2種催產藥物配伍均獲得80%以上的催產效果,特別是H+L+D組合,平均催產率達96.6%,L+D組合催產率為83.8%。

表3 不同藥物配伍對赤眼鱒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響
由表2可知,♀∶♂=1.0∶1.5的受精率為73.5%,♀∶♂=1∶1.1的受精率為68.4%,♀∶♂=1∶1的受精率為69.8%,♀∶♂=1.0∶1.5的受精率明顯高于♀∶♂=1∶1.1和♀∶♂=1∶1的受精率。♀∶♂=1.0∶1.1和♀∶♂=1∶1的受精率較為接近,差異不顯著。
實踐證明,人工養殖的赤眼鱒經過強化培育后,其親本可達到性成熟狀態,且性腺發育狀況良好,這與熊文藻等研究結果相同[10]。人工催產時選擇低濃度的催產藥物就可以達到很好的催產效果(催產率均達到80%以上)。不同催產藥物配伍試驗結果表明,催產藥物中增加HCG后催產率明顯提高,明顯優于L+D組合,這與宓國強的研究結果相一致[11]。受外源激素的催產作用機理影響,HCG屬促性腺激素,它可直接影響性腺,能夠較好的促進親魚排卵。
在不同雌雄配比試驗中,隨著雄魚比例的降低,受精率成降低趨勢。受精率主要受水體中精子的數量和活力影響,雄魚數量增加顯著提高水體中精子數量與濃度,增加精卵結合幾率,有利于受精率的提高,為取得較高的受精率,雌雄配比應盡量大于1∶1,具體的配比需要進一步試驗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