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洋洋
(信陽市南灣水庫水產站,河南 信陽464000)
鱖魚(Sinipercachuatsi),俗稱鱖花魚、季花魚、桂魚等,屬鱸形目(Perciformes),鮨科(Serranidae),鱖屬(Siniperca)。喜好在靜水或緩流的水體中洄游生活,特別是水草茂盛的江河湖泊中數量居多,目前,在我國,其大多數存在于嘉陵江流域、中國東部平原的江河湖泊中。鱖魚是我國優質淡水魚之一,擁有較長的養殖歷史,以產量高,刺少肉質細嫩,味道鮮甜,富含豐富的蛋白質,具有補五臟、益脾胃、充氣血、療虛損等營養價值,而被廣大消費者所喜愛,同時也給廣大的養殖者家庭帶來了極高的社會經濟效益。但是,隨著我國對鱖魚養殖的技術、設備以及養殖飼料市場規模的快速擴大和發展,鱖魚病毒病嚴重威脅到了鱖魚的養殖產業和經濟發展。本文主要通過對鱖魚病毒病的主要病原,流行病學,發病的機制,診斷方法及其防治措施等問題進行了整理,以期能夠為有效地鑒定和診斷鱖魚的病毒癥和流行病,并及時地控制提供一定的科學指導和診療方法。
鱖魚病毒病(Sinipercahuatsivirusdisease,SCVD)是由一種爆發性鱖魚病毒(Sinipercahuatsivirus,SCV)引起的一種傳染力度強,死亡率較高的魚類爆發性疾病,其病死率最高可達50%~100%。鱖魚病毒首次被研究發現的是吳淑勤,李新輝等結合現代流行病學和分子生物學兩種手段,從一條瀕死的鱖魚中分離提取的一種外源病毒核酸,并將其通過電鏡照射觀察而得到的一種具有截面大小呈六邊形三角型,直徑約150 nm的球狀爆發性病毒。在這之后,張奇亞等從爆發性病鱖的組織中提取和分離得到3種爆發性病毒,即一種直徑約280 nm的球狀病毒(Sinipercachuatsispherical virus,SCSV)、一種250 nm×120 nm的彈狀病毒(Sinipercachuatsirhabdo virus,SCRV)和一種200 nm×100 nm的桿狀病毒(Sinipercachuatsibaculo virus,SCBV)。此外,方勤等運用電鏡照射技術觀察病毒結構為球狀,外圍具有包膜,核殼體約(90±5)nm,包膜厚度約(18±3)nm,病毒在感染細胞后,絕大部分病毒在宿主細胞崩解后釋放出來,而一小部分則以出芽的方式釋放出細胞。
在我國珠江三角洲地區,從1993年至今,每年的5—10月都將出現一定規模的爆發性鱖魚感染疾病,尤以7—9月為發病高峰期,而且疾病持續時間長,并經常伴有其他的并發癥。1995年王春等對新發現的鱖魚回歸病毒僅作出推測性分析。兩年后,吳淑勤等在研究鱖魚爆發性傳染病時,首次報道了源于鱖魚的一種病毒性感染病原,并將其重新命名為爆發性鱖魚回歸病毒(Sinipercahuatsivirus)。1998年何建國等通過新發現的回歸病毒性感染進一步地證明了該感染病毒的抗原性。
根據感染性疾病人工發生的基本原理分析可知,任何一種疾病的人工發生均必須具備以下四個主要影響因素:一定程度數量的人工感染病原體,發病的個體具有傳播該病毒給健康個體的途徑和機制,易接觸到感染該病的健康個體,外部的感染環境和條件。1999年曾慷等從人工感染病毒開始來深入研究此病毒的傳播和感染的方式,通過劃痕、浸泡和口服等多種途徑引起鱖魚的感染和發病,然后將其他發病的鱖魚與健康池塘鱖魚混養,在一段時間后發現健康池塘鱖魚患病的數量有明顯的增加,繼而出現了大面積發病甚至死亡的現象,說明健康池塘鱖魚的病毒主要可通過體表水平感染的方式進行傳播;后來將以健康鱖魚為食的健康大口黑鱸和其他患病的鱖魚混養,經過幾周后進行解剖的大口黑鱸,也是第一次發現感染了健康鱖魚的病毒,說明該魚的病毒可以直接通過食物水平傳遞的方式進行傳播。1994年鱖魚暴發傳染病剛剛開始的時候,在某一鱖魚池塘發病更換水后,與它共用一河水的其他鱖魚塘,出現了由近及遠的呈輻射狀先后發病的水平傳染現象,這也充分說明了該病的發生和傳染與水環境污染系統中的某些放射性因子或毒素有一定的密切關系,有可能出現水平傳染的可能。因此在進行鱖魚養殖時一定要注意提前做好檢測發病的魚種和池塘的水質,以防病毒的水平傳播。
感染病毒的鱖魚常常會在身體內表現出嚴重缺氧的癥狀,即便是開啟了增氧機也會使癥狀無法得到緩解和消除。嚴重的病魚游泳時反應遲緩,身體失去平衡,游動速度相比平日緩慢而不靈活,嚴重的用抄網即可將病魚撈取。臨床診斷感染病毒鱖魚的魚頭、鰓蓋、胸鰭、腹鰭鰓蓋基部常常會出現有絲點狀出血,鰓蓋基部有絲點狀的出血進而顏色變白等的現象,若同時伴有繼發性的細菌病毒感染的情況會進一步加重造成爛鰓的癥狀,這常常甚至會直接導致一些養殖戶將其他疾病誤判為是細菌性爛鰓或者是細菌性鰓蓋基部出血等疾病,使用錯誤的細菌病毒治療方法和防控管理措施進而導致延誤或間接擴大了病情。通過仔細的解剖魚體會明顯的發現病魚肝臟顏色蒼白,有淤血點,常伴有病魚腹水,嚴重的腸內肝臟基部充滿了淡黃色黏稠物或出血。感染病魚的心臟和腦也可能會有不同程度的病變,偶爾還可能會出現伴有病魚眼睛紅腫或凸起的癥狀。
聚合磷酸酶鏈式反應(PCR)診斷方法是體外聚合磷酸酶促病毒核酸合成,迅速擴增特異DNA片段的一種新型分子生物學診斷技術,由于診斷方法具有特異、快速和簡便等優點,是目前病原菌診斷最常用的診斷方法之一。李新輝等運用RAPD技術擴增的鱖魚病毒核酸的特異片段SCVE369設計一對引物,建立了一種用于鱖魚流行性病毒傳染病的特異片段PCR檢測和診斷方法。
核酸鈣和瓊脂糖電泳分析采用診斷切片提取各種病毒魚核酸組織,勻漿后即可進行核酸分級離心,上清液經去除核酸鈣的DNase和去除核酸鈣的RNase進行分離離心處理后可去除各種內源性的病毒核酸,然后按照最常規的處理方法進行對上清液處理抽提,再通過上清液處理進行后對核酸鈣和瓊脂糖進行電泳分析即可
鱖魚養殖池塘應建造合理、獨立的給排水系統,以防在鱖魚養殖過程中出現一塘發病、多塘交叉感染的特殊現象發生。若外源魚塘有一定的條件,可配套建設污水凈化池,在池內種植能夠凈化水質的水生植物,外源池塘水在植物凈化和陽光曝曬后再引進魚塘使用。每年至少1次進行干塘污水清淤,并用大量生石灰化水對全塘進行潑澆,且連續在太陽下曝曬二周以上。在此期間,不斷對塘底淤泥中微生物進行大幅度的翻動,以充分有效地確保塘底的病原性微生物能完全被高濃度pH值和紫外線殺滅。
在苗種投放選擇過程中,要進行實地調查引苗繁育基地,選擇信譽良好、科研力量雄厚、技術水平高,并持有《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的苗種供應單位,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國家級、省級水產良種場引苗。對從外源繁育基地引進的苗種在投放前要用2%~5%食鹽水(高錳酸鉀)浸洗10~20 min(或其他消毒方法),以殺死相應數量的病原微生物,然后再投放到經過消毒滅菌的健康魚塘中。鱖魚苗種放養時,每667 m2池塘放養的夏花數量一般應控制在1 000~1 200尾的范圍內,以有效減輕池塘承載的壓力,同時可大大減少病原菌從橫向通過池塘傳播的機會和風險。
因為在我國每年7—9月的夏季是鱖魚池塘病毒傳染病暴發高峰期,所以5—6月的養殖前期管理至關重要。可在5月初池塘寄生蟲暴發的高峰期每周使用硫酸銅1次,同時每月適當地使用戊二醛或苯扎溴銨、聚維酮碘等殺菌劑進行全塘寄生菌消毒1次,以此有效預防該寄生蟲病毒的其他橫向的傳播和感染途徑。使用硫酸磷殺菌劑后2~3 d,再適當地使用光合細菌、枯草芽孢桿菌等池塘微生物殺菌制劑消毒以調節其水質,確保池塘的有益菌群長期地占據其生長優勢。
食物傳遞是鱖魚病毒水平傳播的主要手段和途徑之一,因此有效控制餌料的食用安全性和質量是其預防病毒傳播的有效手段和方法。由于鯪魚等大型餌料魚是鱖魚的營養源和食物主要來源,可以在餌料魚飼料中適當添加大蒜素、維生素A和C等含有中草藥主要成分的藥物和人體免疫反應抑制劑,提高餌料魚的抗病能力,進而提高鱖魚的免疫力和抗病力。與此同時,餌料魚在進行食物投喂前,需要使用2%~5%食鹽水浸洗數分鐘后再進行餌料投喂,確保投放餌料的安全性。
為了科學理智的應對發病,當魚塘中出現了臨床癥狀較難診斷的現象,應當及時地將發現的病魚送去權威檢測機構進行檢測,準確無誤地判斷造成鱖魚發病的主要因素。一旦被檢測機構確診為鱖魚病毒傳染病,要及時進行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和用藥方法。同時,要注意保持未發病池塘原有的干凈水環境,切勿隨意排水或者換水,防止污染池塘的水質進入健康池塘,造成更多的魚發生病毒交叉感染。同時,也可以適當的選擇使用一些較溫和的生物消毒劑如聚維酮碘等進行全塘生物消毒1~2次,再適當的運用一些微生態制劑等來有效調節池塘的水質,以確保池塘的水質干凈清爽。并且每天保證至少增開增氧機數小時,以便增加水體溶氧量,減少食物餌料投喂數量,增加巡塘次數,一旦發現病魚死魚應立即處理,發病的魚塘與未經診斷發病的魚塘不要共同使用一套漁具,以防交叉使用造成污染。
鱖魚的養殖產業是我國一個極具發展前景和有中國特色的經濟支柱產業,但是鱖魚的病毒傳染病卻給鱖魚的水產養殖及其發展和生存帶來了嚴重的威脅和阻礙。同其他流行性魚類的病毒性疾病一樣,至今尚未有科學家研究出一種能徹底有效消滅該魚類病毒的有效藥物。但是,人們的探索和研究該魚類病毒的步伐和道路卻從未就此停止,我們一直期待著更易行、有效的鱖魚病毒流感疫苗在不久的將來被更多國家開發并廣泛使用,以全面有效遏制流行性鱖魚病毒的繁殖和傳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