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肖漢,方蘋,倪金俤
(江蘇省水生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南京210036)
自2016年以來,水生動物病情監測數據由測報機構和監測點通過“全國水產養殖動植物病情測報系統”報送。2019年江蘇13個市76個縣(市、區)共設立測報點460個,測報員418名,監測養殖品種34種。發病種類29種,其中魚類品種24種。未發病種類5種。監測面積34 565.1 hm2。從監測數據來看,全年監測到的魚類疾病種類有細菌性疾病、寄生蟲疾病、病毒性疾病以及真菌性疾病等。危害嚴重的主要有淡水魚類細菌性敗血癥、爛鰓病、腸炎病、鯽造血器官壞死癥、鱖魚傳染性脾腎壞死病等。
受各種因素影響,魚類病害情況復雜,種類較多。2019年江蘇省監測到測報區魚類平均發病面積比例3.88%,發病區域病死率5.08%。全年發病范圍廣、時間長,春季魚類好發體表性疾病,包括赤皮病、豎鱗病,水霉病等;3—4月水霉病、鰓霉病等真菌病大面積爆發,對魚種危害較大,早春或晚冬天氣,容易誘發真菌病,主要由于長途運輸的魚種放養前后人為操作不當,引起外傷,魚體表掉鱗,免疫力低下,加上養殖密度過高發生擠壓碰傷、養殖管理不當等引起發病;4—6月水溫持續升高,魚類病毒病開始流行,鯉春病毒血癥在春季水溫8~20℃,尤其是13~15℃時流行,水溫超過22℃不發病。本年度測報區未監測到鯉春病毒血癥發生。鯽造血器官壞死癥流行于4—11月,在15~30℃均可發病,4—6月、9—11月為高峰季節,本年度仍然是鯽魚養殖中嚴重的病害之一。
6-8月份是全省主要養殖生產期和魚類生長高峰期,也是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類疾病的高發期。夏季魚類病毒病主要為草魚出血病,發病水溫的低限為25℃左右,暴發大多發生在水溫幾次陡降后的回升過程中。錦鯉皰疹病毒病最適發病水溫在18~28℃,測報區未監測到該病害發生。8月中下旬水溫開始回落,發病面積比例逐漸下降,氣溫下行時,魚類寄生蟲容易大量繁殖,水質往往會變差,更容易誘發疾病。魚群整體免疫力低的塘口,鯽造血器官壞死癥重新爆發。總體來看,引起病死率高的病害常呈現并發現象,如草魚爛鰓、腸炎、赤皮并發,病害原因的復雜性增加,病害朝著綜合發病方向發展。各類水產一旦發病,則會出現多種病情,而一旦發病,則往往不可收拾,病情控制難度大。
細菌性敗血癥流行范圍廣,多呈急性流行,占上報疾病比例28.56%。其次為細菌性爛鰓病和腸炎病,分別占上報疾病比例15.17%和9.27%。低溫時期魚類真菌性疾病也比較普遍,占上報疾病比例5.24%。魚類病毒性疾病主要為草魚出血病、鯽造血器官壞死癥、鱖魚傳染性脾腎壞死病、斑點叉尾鮰病毒病,占比分別為1.78%、5.34%、0.75%、0.19%。

表1 淡水魚監測面積、發病面積

圖1 監測到的魚類疾病比例

表2 2019年監測到的淡水魚類病害匯總表
異育銀鯽以淡水池塘養殖為主,病原種類較多,平均發病面積比例2.25%,發病區病死率8.15%。監測到病害有鯽造血器官壞死癥、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爛鰓病、赤皮病、細菌性腸炎病、疥瘡病、豎鱗病、爛尾病、小瓜蟲病、黏孢子蟲病、指環蟲病、車輪蟲病、三代蟲病、錨頭鳋病、中華鳋病、水霉病、鰓霉病。
鯽造血器官壞死癥是近年來我省養殖鯽魚中暴發的一種嚴重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在鹽城大豐等鯽魚高密度養殖區流行,傳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危害嚴重。異育銀鯽魚苗、魚種以及成魚對鯉皰疹病毒Ⅱ型敏感,病死率高達90%以上。患病鯽魚以鰓絲充血、出血、胸腹鰭基部充血為典型特征。2020年度監測到該病發病面積比例3.92%,發病區病死率12.01%,仍是引起鯽魚損失嚴重的病害之一。
全年均有病害發生。測報區平均發病面積比例3.18%,平均發病區病死率3.93%。從整體看,1—4月真菌病發病率30.33%,病死率2.47%,6—8月細菌性敗血病、赤皮病、爛鰓病、腸炎病、肝膽綜合癥常見、多發。江蘇今年2月左右持續陰雨天,氣溫起伏變化快,晝夜溫差大,對草魚的正常生長影響很大,加上草魚存塘量大,管理不當,導致部分地區“草魚三病”爆發,發病魚的規格大多在0.15 kg以上,尤其以去年11月至2020年3月開春前后,拉網造成魚體表機械損傷的塘口,發病率很高,病死率可以達到80%~100%。解剖發現草魚肝臟有較多的脂肪粒和纖維化癥狀,脾臟腫大,腸道和魚鰾嚴重出血,魚體表有不同程度的潰爛,頭兩側都有類似擦傷的癥狀,受傷處時間長后產生水霉。經調查,主要發病的原塘或轉過塘的草魚在去年越冬前都沒有系統的做過保健免疫,魚整體體質較弱,抗應激能力弱。部分養殖戶沒有做藥敏試驗的條件,隨意選擇長時間使用抗生素藥物,對肝臟損傷加大,魚體出現耐藥性,耽誤了治療時間,致使病情加重。

圖2 異育銀鯽各月的發病面積比例和病死率

圖3 草魚、青魚各月的發病面積比例和病死率
測報區平均發病面積比例2.68%,平均發病區死亡率5.26%。監測到病害主要有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細菌性腸炎、爛鰓病、爛尾病、赤皮病、打印病、水霉病、鰓霉病、指環蟲病、車輪蟲病、錨頭鳋病、中華鳋病等。危害最為嚴重的為腸炎病,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爛鰓病、水霉病,測報區發病面積比例分別為4.86%、4.36%、3.99%、1.32%。
測報區平均發病面積比例20.19%,平均發病區死亡率3.27%。監測到病害主要有細菌性敗血癥、腸炎病、爛鰓病、赤皮病、指環蟲病、中華鳋病。以細菌性敗血癥發病范圍最廣,平均發病面積比例28.49%,平均發病區病死率4.17%。
測報區平均發病面積比例4.27%,平均發病區死亡率13.18%。監測到病害主要是傳染性脾腎壞死病、細菌性敗血病、爛鰓病、車輪蟲病、黏孢子蟲,水霉病等,病害范圍分布在揚州地區。傳染性脾腎壞死病主要流行7—8月,平均發病面積比例2.36%,平均發病區病死率32.48%。
測報區平均發病面積比例4.92%,平均發病區死亡率0.96%。主要病害有潰瘍病、爛鰓病、爛尾病、腸炎病、指環蟲病,以沭陽、贛榆地區為主。

圖4 鰱、鳙各月的發病面積比例和病死率

圖5 鳊魚發病面積比例和病死率
測報區平均發病面積比例2.99%,平均發病區病死率0.57%。主要疾病有爛鰓病、腸炎病、水霉病及車輪蟲、指環蟲等常見寄生蟲病,以徐州、宿遷、連云港地區為主。
其他養殖魚類如黃顙魚、鱸魚、烏鱧、白鯧等也不同程度地監測到了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但病害范圍較小,以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疾病為主。此外一些測報區還出現了泛塘和不明原因引起的疾病。

圖6 鱖魚面積比例和病死率
隨著氣溫降低,全省大部分地區進入到養殖淡季,很多養殖戶往往會放松警惕,造成水產品凍害、缺氧、病害等發生,嚴重影響到收益。下一階段應繼續加強養殖管理,進行科學起魚、塘口清淤、水質管理消毒、防逃網片加固等。清塘消毒方面,冬季養殖間歇期間,要采用陽光曝曬、藥物清塘等措施,盡可能殺滅淤泥或水體中的病毒病原,清除傳染源,改善池塘底質環境。
水產養殖病害情況復雜、種類較多。預測2020年各淡水魚主要養殖區仍將發生魚類細菌性敗血癥、腸炎病、爛鰓病等細菌性疾病以及魚類錨頭鳋病、指環蟲病等寄生蟲病。需重點關注鯽造血器官壞死癥、鱖魚傳染性脾腎壞死病、草魚出血病等危害較重的魚類疫病。
接下來,應繼續抓好養殖生產,為2020年漁業增產增收提供保障:
一是加強生產管理。通過改善池塘水質和地質條件,優化養殖環境,選擇優質飼料,合理投喂,保證養殖動物可以充分攝食、健康生長,避免餌料過量投喂、營養不均衡。適當添加免疫增強劑,提前做好病害預防,精粗飼料合理搭配;適量拌入多維、免疫多糖等增強魚體的免疫能力和抗病力等有效防病。
二是做到精準用藥。在養殖過程中針對魚體上的常見寄生蟲和從患病魚體中分離的致病菌,利用藥物敏感性試驗的方法,精選高效藥物。對水產種類進行藥物防控時,使用劑量科學、合理,避免多次、大量使用各種藥物對養殖魚類造成應激性刺激,盡可能選用對養殖水體中浮游動、植物與益生微生物破壞作用小的藥物進行水體消毒,選用毒副作用小的藥物進行內服,且避免長時間高劑量使用藥物。
三是完善病害生態防控機制。為實現水產養殖的長遠發展,需要開展生態防控機制,對漁業生產系統進行整體控制和調節,為漁業生產提供一個良好、科學、合理的生長環境,控制養殖密度,最大限度減少密度脅迫,合理配養,遵循生態互補原則,減少病害發生,促進魚類健康成長。提高水產動植物對生長環境的抵抗性和耐受性,減少因環境刺激而暴發的病害現象。
漁業推廣部門和養殖單位應關注本地區易發多發病害、不明病因疾病發展動態,掌握疾病發展動態及流行規律,充分運用“魚病遠程診斷”等科技平臺,實現病害防治網絡化、安全用藥規范化,水生動物防疫工作信息化,不斷提高養殖水平和產品質量,實現漁業增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