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梅,周三連*
(南通市第一人民醫院康復科,江蘇 南通 226001)
在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中,腦梗死十分常見,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很容易導致患者殘疾甚至死亡,被稱為是導致人口死亡的重要疾病之一。由于該疾病發病率較高,故此易增加其抑郁發病風險,二者一旦合并,易導致患者病情加重,對其康復造成嚴重影響[1]。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56例急性腦梗死伴抑郁癥狀患者,分析實施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的臨床療效,具體見下文。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急性腦梗死伴抑郁癥狀患者56例,其中28例為觀察組、28例為對照組。納入標準:經MRI和CT診斷確診;符合早期康復標準;家屬知曉并同意參與研究。排除標準:存在其他嚴重并發癥;存在意識障礙,無法配合康復訓練;伴有嚴重腎損害、肺損害和肝損害。觀察組患者年齡60~86歲,平均73.22±1.12歲,其中男18例、女10例。對照組患者年齡61~86歲,平均73.67±1.92歲,其中男17例、女11例。兩組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沒有明顯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主要護理內容為:照料患者日常生活,加強患者健康教育,使其能夠消除顧慮,減輕心理壓力。
觀察組實施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①情緒療法:將患者不合理觀念進行糾正,并告知其早期康復的主要內容,使患者及其家屬對康復治療能夠有個基本的認知;在疾病恢復期,部分患者存在焦急、急躁心理,想盡快康復,對此類患者要進行針對性疏導,告知早期康復訓練不能盲目、急切,要適可而止、循序漸進,并與自身的具體情況結合制定針對性康復措施。②信心強化法:告知其早期康復護理的重要性,使其主動性和自覺性得以增強,且提高依從性;同時需指導家屬給予患者充分安慰和關心,避免增加不良刺激,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使其能夠樹立康復自信[2]。③健康教育:通過宣傳單,講座等方式告知患者有關疾病的相關知識,比如發生的原因、發展的方向、治療方法、康復措施以及預后等,使患者對正高康復治療有大體的了解,提高依從性。定期組織患者及家屬觀看一些有關康復鍛煉的錄像,再組織病友間討論,加強交流[3]。④建立互助小組:對患者給予心理疏導,勸導和安慰,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康復鍛煉,并做好相關解釋工作;同時向患者介紹康復病例,使其能夠增強康復自信。
兩組間指標比較,包含:HAMD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使用SPSS 20.0軟件計算數據,計量資料和計數資料分別t、x2檢驗,P<0.05則差異明顯。
觀察組急性腦梗死伴抑郁癥狀患者護理后H A M D(10.01±1.24)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9.01±1.16)分與對照組相比存在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HAMD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對比(±s,分)

表1 兩組HAMD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對比(±s,分)
組別 HAMD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觀察組 護理前 27.66±1.12 19.44±1.15護理后 10.01±1.24 9.01±1.16對照組 護理前 27.68±1.92 19.54±1.25護理后 13.89±1.93 12.34±1.83
腦梗死在臨床具有極高發病率和致殘率,且通常合并多種后遺癥,比如語言障礙、偏癱等等,導致患者心理壓力增加以及家庭經濟負擔加重[4]。由于疾病因素影響,易導致患者合并抑郁癥,而如何改善其不良心理和恢復機體功能是康復關鍵。
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在患者的整體護理中非常重要,由于腦梗死患者實施康復較晚,導致多數患者對其認知缺乏,未能重視心理康復,且加之多數患者未能進行正確康復鍛煉和不主動鍛煉,導致其錯過最佳康復時機,增加患者并發癥風險,同時增加家庭經濟負擔[5]。通過開展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能夠使患者抑郁情緒得到改善,同時對早期康復有正確認知,并明確不進行早期康復的危害,使患者對康復鍛煉的方法、要求和注意事項全面了解;護理人員通過講授疾病的相關知識,能夠使患者明確自身疾病,提高護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本文研究數據顯示,觀察組急性腦梗死伴抑郁癥狀患者護理后HAMD(10.01±1.24)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9.01±1.16)分與對照組相比存在明顯差異,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早期系統化康復護理對急性腦梗死伴抑郁癥狀患者效果較好,能顯著改善其抑郁癥狀,值得進一步推廣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