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意莉
(無錫市第二中醫醫院外科,江蘇 無錫 214121)
痔瘡屬于發生率極高的肛腸疾病,會隨著年齡上升而出現發病幾率上升的情況;引發痔瘡的因素很多,比如:久坐久立、長期引流、便秘等;痔瘡可劃分為內痔與外痔、混合痔[1];肛周疼痛、出血等均屬于痔瘡的主要臨床癥狀;手術治療痔瘡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且獲得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但是,術后發生相關并發癥幾率也比較高,會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與工作;對痔瘡手術患者配以個性化護理干預十分有必要,可有效促進患者康復[2]。本文分析個性化護理干預對痔瘡手術患者術后疼痛及康復的作用。
隨機選定2018年1月~2019年12月痔瘡手術患者42例,隨機抽簽方式劃分為2個小組:對照組與研究組。對照組中男11例,女10例;發病年齡20~62歲,平均42.22±5.12歲;研究組中男12例,女9例;年齡21~63歲,平均42.32±5.13歲。納入標準:(1)痔瘡手術適應證;(2)良好認知功能。排除標準:(1)嚴重軀體性疾病;(2)精神疾病。經系統相關統計學對比兩組基礎資料無差異,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指導患者飲食;對患者病情變化進行觀察;按醫囑進行止痛藥物處理。
研究組實施個性化護理:(1)在患者手術之前,依據患者的知識接受程度講解有關于痔瘡的形成原因、相關治療與護理方式、日常注意事項等;同時指導患者在術前床上排泄訓練;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避免有不良情緒出現;(2)患者術后:①及時告知患者手術效果,為患者進行隱私保護;幫助患者適應手術后的正確排便與排尿方式;②給予注意力轉移方式轉移患者對手術效果、手術疼痛的敏感性;③患者術后第1 d開始進食,少食多餐,多食用容易消化且口味清淡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適量飲水[3]。④上廁所時放流水聲、口哨等聲音以此刺激排尿;若患者有便意則讓其放松并控制用力程度,還可采用通便膏、穴位貼敷等方式進行對應處理,必要時可給予緩瀉劑;⑤指導患者行提肛運動;⑥在每次排便之后予以中藥熏洗。
對兩組護理前后NRS評分、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長與住院時間進行指標對比。
NRS評分依據為數字分級法:采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0為無痛,10為劇痛;1~3:輕度疼痛;4~6:中度疼痛;7~10:重度疼痛。
此次SPSS 21.0系統處理研究所涉及數據資料(護理前后NRS評分、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長與住院時間指標),涉及類型資料采用專業性檢驗方式(t檢驗(計量)與x2檢驗(計數)進行檢驗,P<0.05則有差異性。
研究組經個性化護理后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其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與住院時間指標均分別比對照組對應指標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性顯著。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NRS評分、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長與住院時間指標對比(n=21,±s)

表1 護理前后NRS評分、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長與住院時間指標對比(n=21,±s)
組別 護理前NRS評分(分) 護理后NRS評分(分) 首次排尿時間(h) 首次排便時間(h) 住院時間(d)研究組 5.11±1.11 2.11±0.11 5.11±1.22 40.21±2.22 6.11±1.11對照組 5.21±1.12 3.76±0.21 7.67±1.32 50.09±2.31 8.31±1.23 t 0.29 31.90 6.53 14.13 6.09 P>0.05 <0.05 <0.05 <0.05 <0.05
手術切除是目前治療痔瘡患者的主要方式,但是手術后容易出現各種并發癥,如排尿困難與排便困難等,需要給予對應護理干預措施進行有效護理[4]。
傳統護理干預的護理內容缺乏個體針對性,無法獲得顯著的護理效果;個性化護理注重以患者為中心,依據患者的個體差異情況制定針對性強的護理措施,避免護理干預措施盲目性[5];個性化護理對患者進行疾病健康宣教能夠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心理疏導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緒,指導正確排尿與排便能夠避免便秘與確保排泄通暢性,指導飲水與飲食護理可以避免大便干燥,使用通便膏及穴位貼敷可以促進通便,同時結合使用中藥熏洗進一步促進康復。上述諸多護理干預措施能夠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康復效果。此次研究中,研究組經個性化護理后的NRS評分低于對照組,且其首次排尿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與住院時間指標均分別比對照組對應指標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性顯著。
綜上所述,對痔瘡手術患者實施個性化護理干預,可有效減輕患者的疼痛程度,且促進患者盡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