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惠娟
(江陰市人民醫院,江蘇 江陰 214400)
所謂低位直腸癌主要指的是與肛門相距5cm內直腸上皮組織出現的癌變,目前主要采用Dixon保肛手術進行治療,其可使肛門括約肌、恥骨直腸肌、盆腔內臟神經等得到有效保留,并可讓閉合中肛管的張力、壓力始終維持在閉合狀態,從而有效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因為吻合口在齒狀線周圍,術后初期并發癥發生率較高,會增加手術失敗率,因此,住院過程中需要強化護理干預[1]。本文抽取在本院進行保肛手術治療的低位直腸癌患者100例作為實驗樣本,現將護理體會作以下分析和報告:
抽取2019年1-10月在本院進行保肛手術治療的低位直腸癌患者100例作為實驗樣本,以不同護理方法分組,對照組的50例病人中,男有37例,女有13例,年齡在35-76歲內,平均為(56.9±3.5)歲;病程在1-4年間,平均為(1.9±0.4)年;8例高分化腺癌,15例為中分化腺癌,27例為低分化腺癌;研究組的50例病人中,男有39例,女有11例,年齡在36-75歲內,平均為(57.2±3.6)歲;病程在1-5年間,平均為(2.0±0.5)年;7例高分化腺癌,14例為中分化腺癌,29例為低分化腺癌。組間以上資料間的對比,沒有差異,P為>0.05的結果,能作比較。
對照組常規護理模式的內容為:術后保持頭偏向一側的6h平臥,嚴密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并對腹部體征、創口輔料滲血與否等加以掌握,記錄血容量、尿量、體溫變化;指導患者家屬定時為病人開展腹部按摩,由流質飲食向半流質飲食、普食過渡,保證營養均衡,堅持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則。研究組全方位護理模式的內容為:(1)術前護理:介紹低位直腸癌知識、手術方法、臨床療效等,耐心解釋術后常見的不良反應、后遺癥等,增進和患者間的交流溝通,盡可能幫助其減輕心理壓力,安撫其緊張不安、恐懼煩躁等負性情緒。術前腸道準備工作要做好,通過磷酸鈉溶液聚乙二醇口服的方式對腸道進行清潔;(2)術后護理:①病房護士要即刻從醫師處對患者的手術情況、相關注意要點等進行了解,同時告知患者及家屬;對生命體征、傷口愈合、陰部恢復等進行全面檢測,發現異常馬上與主治醫師聯系并采取處理措施;②給予患者飲食方面的指導,盡量避免腸道產氣,纖維含量高、甜食、乳類飲食等盡量減少,待腸蠕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后,增加富含纖維的飲食,若有必要,可予以腸管動力藥,以達到促進規律排便的目的;③增強患者對吻合口狹窄、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的了解和認知,對腹腔引流液的性質、量等進行密切觀察,倘若引流量增加或未見減少,呈現渾濁顏色,或有氣泡逸出,或有糞便質樣的液體流出,則需要高度警惕吻合口瘺;④早期肛門功能鍛煉:進行肛門鍛煉的時間選擇在術后2周左右,以提肛運動為主,呼氣時對肛門括約肌進行放松,吸氣時進行肛門括約肌提縮,持續時間為30s,反復進行5-10次,1d進行3-5次。盡可能減少靜脈擴張及瘀血,對局部血液循環進行改善,促使肛門括約肌的吸縮力、彈性明顯提高,強化控便能力。肛門排氣后,進行間歇引流、夾閉尿管,以促使膀胱的儲尿、排尿功能得到訓練,術后需要堅持鍛煉3個月;⑤加強出院后宣教指導,定期電話或上門進行隨訪,將不同階段術后恢復的相關注意事項告訴患者,叮囑其定時復診。
術后需要對病人是否發生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狹窄、吻合口瘺等并發癥,組間數據需要進行比較。
使用統計學軟件工具SPSS22.0對所有得到的數據進行處理,描述數據中的計數資料時使用(%)表示,進行對比時使用x2檢驗,P<0.05能夠證明的是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組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行比較時,研究組相比于對照組降低,具備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所示。

表1 對比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差異[n(%)]
低位直腸癌可以說成是排名于食管癌、胃癌之后的臨床常見惡性腫瘤,其發病率特別是男性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首選治療方法就是手術,且隨著近年來臨床方面對直腸解剖結構、病理生理知識的認知,再加上管狀吻合器的普及,低位直腸癌保肛手術在低位直腸癌臨床治療中取得了顯著性成效,但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術后并發癥的出現卻會對患者的生存質量產生嚴重影響,導致手術實際效果明顯降低。正因為如此,術后加強護理指導,不僅可以有效預防并發癥,還可顯著提升生活質量[2-3]。
全方位護理主要通過制定和實施針對性的、全面性的護理措施,幫助患者有效緩解病癥,加快吻合口瘺的愈合速度,提升生理、心理以及靈魂、社會等不同方面的舒適度,充分尊重、同情和關懷患者,減輕其精神負擔,提高其主動配合手術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手術成功率,改善預后[4-5]。
本組實驗發現,研究組與對照組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行比較方面,差異上具有統計學上意義(P<0.05)。從而可以證明,全方位護理對降低低位直腸癌保肛術的并發癥率,提高手術治療效果作用顯著,值得在臨床當中加以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