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珊,鄭文鍇,夏群艷,黎鳳平,黃雪梅,侯燕妮
(中山市博愛醫院急診科,廣東 中山 528400)
急診科室是醫院中接待患者、搶救患者的一個主要窗口,承擔著十分關鍵的醫療任務。進入急診科救治的患者因多數為病情危重[1],同時有較多侵入性診斷和操作性技術,加之急診科室屬于開放式管理,人員流動性較大同時無法實施監控造成環境的污染[2]。通過微課堂教學模式,納入防范對策,以此起到更有效的防范價值。因此文章將著重分析微課堂在防范中起到的有效性。
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將2019年2月~2020年2月20名人員實施微課堂防范職業暴露,設置為研究組,20名實施基礎預防措施防范職業暴露,設置為對照組。
研究組中,女18名,男2名,年齡21~24歲,平均(21.75±0.23)歲。對照組中,女16名,男4名,年齡22~27歲,平均(21.77±0.20)歲。兩組基礎數據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實施基礎防范方式,通過觀看視頻、示范講解的形式分析防范措施。
研究組實施微課堂教學模式,具體流程為:①建立微課堂教學小組,選取1名總帶教老師,2名帶教老師和學員[3]。②建立微課堂教學平臺,根據課程的標準和教學要求,將教學視頻作為載體,記錄在教學過程中針對防范對策的某個知識點,開展的活動聯合教學資源的結合,其具體內容可以圍繞一組理念、一套實驗程序、一種操作形式和課后習題等展開的,教學方法明確且針對性強。建立理論培訓模塊和實踐教學模塊。
兩組進行專科考試和操作考試,理論考試采用閉卷考試,總分100分,護理技術操作統一發放,總分為100分。
兩組記錄滿意度,分為十分滿意、滿意和不滿意。調查問卷當場回收。
40名數據納入SPSS 21.0 for windows軟件中,兩組測評成績分析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執行t檢驗;兩組滿意度用率(%)表示,行x2檢驗。P<0.05證實有差異性。
表1結果分析,研究組理論成績、操作成績分值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數據判定,研究組總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職業暴露的危險要素:①頻繁接觸患者的血液和體液,護理人員因受到職業環境的影響,需要解除患者的血液和體液[4],其中可能為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等血液傳播患者,因此極易受到感染;②工作環境污染,急診科因患者病情不一,病情復雜,比如慢性、急性傳染病患者融入其中,通過講話和咳嗽的形式走動,導致空氣污染。③護理人員和患者接觸最早,導致頻率最多,因此很多問題無法防范。④輻射傷[5],急診科護理人員需要送往患者進入X線、CT等檢查科室。急診患者因處于焦躁狀態無法配合,因此護理人員需要守護在患者身邊,導致受到輻射性的傷害。
表1 兩組微課堂考試測評成績分析(±s,分)

表1 兩組微課堂考試測評成績分析(±s,分)
組別 人數 理論成績 操作成績研究組 20 95.25±2.13 90.10±2.42對照組 20 91.20±3.28 85.32±3.29 t-4.6311 5.2340 P-0.0000 0.0000

表2 兩組對微課堂滿意度分析[n(%)]
解決對策:①進行個人防護,醫院應為護理人員提供充足的防護設備,如果接觸血液、體液和排泄物時,或者皮膚黏膜有所缺損,則應戴好手套,將手套脫掉后實施六步洗手法,但是在時間緊急的狀態下用消毒液進行消毒。②改變環境,搶救室和病房應保持通風消毒,時刻保持室內和室外的空氣對流,降低室內空氣含量,每月1次進行細菌培養,時刻記錄。③做好標準性預防,采用標準性預防對策,降低因職業暴露導致的感染,護理人員時刻戴好口罩,引導患者按照疾病選擇相應科室。④積極采用醫療垃圾分類,將不同種類的垃圾分類,進行區別標志。
綜合上述結論,微課堂在防范急診護理人員發生職業暴露中的應用效果顯著,不僅通過課堂模式進行問題和對策的調整,同時確立防范措施更進一步保證醫療安全。